夢中傳奇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佛法二主要道─解脫道與大菩提道



佛法二主要道─解脫道與大菩提道
各位同修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首先要謝謝許老師,為這一場演說,讓他忙了很久;也謝謝他在正法的弘傳和護持上的付出。再來要謝謝我們道場主人湯師兄、吳師姐,這樣無私無我的奉獻,使得這個地方能夠成就很多人。最後還要謝謝諸位對正法的護持信受,再加上用功的修行。這些都值得我們感謝,所以,預先在這裡跟大家道謝。阿彌陀佛!
今天要講的是「邪見與佛法」。許老師提供了好多個題目給我,後來我就選了這個題目;因為邪見是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所以講「邪見與佛法」來做一個辨正。今天要講的「邪見與佛法」,它的子題是「當今台灣之邪說外道及佛弟子應有之認識」,我們先來談佛法,然後再來談邪見。

什麼是佛法? 有人說:「佛法就是講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等。」然而佛法不只是這樣,因為佛法要分成兩個大部分來說,一個部分是「解脫道」,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菩提道」。什麼是解脫道?解脫道就是講如何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方法與行門,這叫解脫道;那什麼叫做菩提道?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實相--法界根源的證知;法界的實相講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與佛性。

有些人也許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嗎?為什麼他們不屬於菩提道呢?」這就是說,菩提有三乘的差別: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聲聞菩提以及緣覺菩提完全是講解脫道,也就是說,它告訴我們如何把三界的貪著修除掉,可是這些煩惱要修除之前,必須要「見道」,「見道」就是斷我見。聲聞、緣覺的菩提道是三乘共法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敬陳各佛學院院長及教授師之公開信~應早棄印順著作

敬陳各佛學院院長及教授師之公開信~應早棄印順著作
大德 院長、教授師共鑒:


時序推移,臘月已屆,伏惟 大德身心康泰,菩提智增,煩惱損減。嘗聞:「各佛學院教授佛法概論、佛教思想史、中觀般若、阿含佛法、唯識種智等,多以印順法師著作思想作為教材。」聞之令人憂心忡忡,不能無言:故書此函,上陳 大德,陳述管見,兼作呼籲,懇請 大德撥冗費心探究:應否繼續以印順法師著作,作為佛學院教材?

愚意應當早棄印順法師著作,改選餘師正見之作。緣因印老思想偏邪謬誤,處處違逆 佛意,舉之不盡,實不應選為佛學院之傳法教材也。僅粗舉其大謬數端,以證其邪:

一者,印老謂無七識八識,謂此二識因於部派佛教之演變發展過程,而由 佛滅後數百年之弟子所創:先建立第七識,後立第八識。故印老主張此二識唯名建立,非是可證之法,故主張佛於四阿含中唯說六識,未說七八識。然我 世尊於四阿含中,早已處處說有七識八識,印老不解佛意,妄謂為無;拙著諸書已處處舉證阿含 佛旨,證有如是二識,非是空言。今觀印老諸書處處錯解四阿含經旨,非真佛法也,敬請 大德一一鑒察。

二者,印老謂般若之主旨為一切法空,故將般若定義為性空唯名。然般若諸經佛旨,乃是說明法界實相:菩薩心、不念心、非心心、無心相心;以如是心為法界實相,具載於諸般若經中,非以「一切法空」之「性空唯名」為法界實相也。性空唯名即是戲論故,一切法空同於斷見外道故,無關第一義諦實相般若故。般若諸經則以諸菩薩所證之「非心心」為法界實相、為一切佛法之本;依此實相心之不生不滅不斷不常--等中道理,闡明蘊處界及一切法空,才是實相般若。一切法空同於蘊等緣起法之性空, 佛已具說於四阿含諸經中,不勞再以般若重說之也;是故般若諸經乃是宣示一切眾生法界之實相;菩薩所證無心相心 如是才得名為第一義諦之般若也,外於此心則無般若可言可顯。今觀印老諸書,處處錯解般若諸經佛旨,復又不信般若經為佛口親說,則其所說,非真佛法也,不應選為佛學院之教材,敬請 大德鑒察。

三者,印老否定七識已,則四阿含眾經應當一一改寫,則佛語成妄。此謂 佛於四阿含眾經中,處處說十八界法以破常見外道;既有六根六識,則已顯示有第七識也,意根是心故,合六識則成七識故。若無第七識,則十八界唯餘十七,佛語應妄;故知印老否定第七識之說,違背佛意。復次,此七識心攝在「名色」之名中,佛復處處說「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則已說有第八識也;是故印老否定第八識之說,完全不符阿含佛旨,不應以其著作為教材,以免誤導學子,敬請 大德鑒察。

四者,若如印老否定第七識者,則人眠熟即同死亡,眠熟時六識俱斷滅故,已斷滅無法不能自生故。譬如吾人不能自生,要假父母方生吾人;意識滅已未復生前乃是無法,無法不能自生,要假第八識因及意根法塵為緣方能生起;是故 佛說「意法為緣而生意識」,若無法塵及第七識意根為緣,則翌晨不應復有六識生起,則印老否定第七識意根,豈唯違背佛說,亦違世諦。若如印老別立恆常不壞之「意識細心」為能生六識之主體,則此意識細心已具意根之體用,則已顯示有第七識也,不應否定之。復次, 佛既已說有意識及意根之體用,則印老將此體用別立意識細心之名,而否定第七識意根,則無實義,猶如俗語所說「自找麻煩--沒事生事」,多此一舉。復次,意識細心仍是意識,不應意識能生意識。復次,意識滅已,既有意識細心常住不滅,復不具意識見聞覺知之分別作用,由此二緣,不應將此細心附於意識之下而立為意識之細心,此細心乃意識之根源故,應名意根;既如是,則不須印老否定第七識意根,別立意識細心也。復次,意識細心若是意識者,不論如何微細,皆以意根法塵為緣而後能得生起,此是一切佛門學人之共識,亦是四阿含諸經佛口親說;既有意根,則有七識,印老何能否定之?復次,印老建立「不可知、不可證之意識細心」為三世輪迥之主體識,然 佛已說有「名色七識」所緣之識--第八識,而此識現前可證,一切禪宗悟者皆現前觸證之,並親領受其運作及體性,不須印老別立不可知、不可證之意識細心也。如人捨棄父母所指示屋中黃金,不肯入屋覓取,卻向屋外別立不可尋得、子虛烏有之幻想物為黃金;印老亦復如是,捨棄 佛說可以親證之第八識如來藏,外於如來藏,別立子虛烏有之意識細心為輪迴之主體,非智者也。復次,佛法非是虛妄建立法,必定現前可證,唯除因緣未熟者;故印老所說不可知不可證之建立法,即非佛法,故印老所立意識細心,非佛法也。既非佛法,則不應選作佛學院之教材,敬請 大德鑒察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人間佛教與菩提道之差異


可點擊圖片!

【內容簡介】
「大乘非佛說」的講法似乎流傳已久,卻只是日本人企圖擺脫中國佛教的影響,而在明治維新時期才開始提出來的說法;台灣佛教、大陸佛教的淺學無智之人,由於未曾實證佛法而迷信日本人錯誤的學術考證,錯認為這些別有用心的日本佛學考證的講法為天竺佛教的真實歷史;甚至還有更激進的反對佛教者提出「釋迦牟尼佛並非真實存在,只是後人捏造的假歷史人物」,也竟然有少數人願意跟著「學術」的假光環而信受不疑,於是開始有一些佛教界人士造作了反對中國佛教而推崇南洋小乘佛教的行為;在這些佛教及外教人士之中,也就有一分人根據此邪說而大聲主張「大乘非佛說」的謬論,這些人以「人間佛教」的名義來抵制中國大乘佛教,公然宣稱大乘佛教是由聲聞部派佛教的凡夫僧所創造出來的。這樣的說法流傳於台灣及大陸佛教界凡夫僧之中已久,卻非真正的佛教歷史中曾經發生過的事,只是繼承六識論的聲聞法中凡夫僧依自己的意識境界立場,純憑臆想而編造出來的妄想說法,卻已經影響許多無智之凡夫僧俗信受不移。本書則是從佛教的經藏法義實質及實證的現量內涵本質立論,證明大乘佛法本是佛說,是從《阿含正義》尚未說過的不同面向來討論「人間佛教」的議題,證明「大乘真佛說」。閱讀本書可以斷除六識論邪見,迴入三乘菩提正道發起實證的因緣;也能斷除禪宗學人學禪時普遍存在之錯誤知見,對於建立參禪時的正知見有很深的著墨。


內文............

「人間佛教與菩提道之差異」,這個部分,我倒覺得很可以說,而且切中時弊。就目前的全球佛教界來講,這個題目是蠻好的,所以就把它放在這裡來講。
四、《金剛經》真義
第四個題目是:「《金剛經》真義」。《金剛經》的真義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有誤會的,也有人依文解義在講,更有人亂講;我們暫且把它保留著,因為《金剛經》的註解,我講過很多次要留給我們理事長悟圓老和尚來講解。(大眾鼓掌…)我在這裡事先不講任何一句話,因為這部經應該是他的舞台啊!(編案:後因悟圓老和尚多年來再三謙辭,平實導師已於二○○六年開講《金剛經宗通》了,並於講完後整理成書,總共九輯利益佛弟子眾,已經出版完畢。)
五、默照禪古今之差異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不依別解脫戒(聲聞戒)來弘化於人間的大菩薩



【內容簡介】
童女迦葉考:童女迦葉是佛世率領五百大比丘遊行於人間的歷史事實,是以童貞行而依止菩薩戒弘化於人間的大菩薩,不依別解脫戒(聲聞戒)來弘化於人間。這是大乘佛教與聲聞佛教同時存在於佛世的歷史明證,證明大乘佛教不是從聲聞法中分裂出來的部派佛教的產物,卻是聲聞佛教分裂出來的部派佛教聲聞凡夫僧所不樂見的史實;於是古今聲聞法中的凡夫都欲加以扭曲而作詭說,更是末法時代高聲大呼「大乘非佛說」的六識論聲聞凡夫極力想要扭曲的佛教史實之一,於是想方設法扭曲迦葉菩薩為聲聞僧,以及扭曲迦葉童女為比丘僧等荒謬不實之論著便陸續出現,古時的《分別功德論》是最具體之事例,現代之代表作則是呂凱文先生的〈佛教輪迴思想的論述分析〉論文。鑑於如是假藉學術考證以籠罩大眾之不實謬論,未來仍將繼續造作及流竄於佛教界,足以扼殺大乘佛教學人的法身慧命,以是緣故不得不舉證辨正之,遂成此書。

【內容摘錄精華篇】
§內文
緣有呂凱文先生者,基於日本一分批判佛教者之立場,認為四阿含諸經並非一次結集成功,是如同釋印順所說先有第一次的五百結集以後,再經第二次的七百結集增補,乃至部派佛教後的長期創造結集,才圓滿了四阿含諸經的結集;但印順法師此說虛謬,詳見拙著《阿含正義》中之舉證與論述。(《阿含正義》,正智出版社.台北.2006,初版首刷。)呂先生以此錯誤認知作為前提,再根據後出的二乘古人所造《分別功德論》為依據,寫作〈佛教輪迴思想的論述分析〉(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研究》第九期,2005,頁1~27)論文,意謂童女迦葉是聲聞人,似有推翻阿含部經典所說童女迦葉為菩薩身分之意,乃辯稱童女一名為姓氏,而非原有童女(童子)身分之義;此說已經剝奪了童女迦葉之菩薩身分,變相暗示了阿含部經典中並無菩薩存在之證據,意欲藉此轉為「菩薩行者之出現乃是在佛陀入滅後千年方才出現」之證明依據,證成聲聞行者所說「佛世尚無菩薩行者遊化人間」之主張。若此推理得以成立,則「大乘非佛說」之理即可成立;從此以後,修學佛法者隻需信受聲聞部派佛教凡夫僧主張之六識論常見法,不必努力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則大乘經典即可廢棄不讀、不修了,人人都能以極淺之意識思惟所得世俗法緣起性空觀,自稱成佛、成阿羅漢了,則釋印順主張的「凡夫菩薩行道長久時劫即可成佛」的理論即得成立。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佛教之危機~即是全面藏密化

佛教之危機

佛教之最大危機,亦即是佛教之永遠危機,即是全面藏密化;全面藏密化之事實,在兩方面顯示無遺:
一者:印順、昭慧、傳道法師……等人,一生努力弘揚西藏密宗黃教之應成派中觀邪見,令佛教原本非斷非常、不生不滅之中觀境界,墮於藏密應成派中觀之無因論中,成為「斷滅見」本質之外道見,成為印順個人臆想所得之「八不中道」;而佛光山星雲法師,與慈濟功德會之證嚴法師,一生追隨推廣之;昭慧及傳道法師更以弘誓學院及妙心寺為根據地,而專門弘傳之,如是破壞佛教正法。

如是偏差之行為,必定導致佛教之侷限化與世俗化,必定使得三乘菩提之修證成為空談。既然不能倡言自己於三乘菩提實有修證,亦無能力於三乘菩提中獲得見道之功德,印順與昭慧、傳道……等人當然必須大聲疾呼:「禪宗追求證悟、追求解脫,即是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印順於書中作如是邪說,阻止佛弟子求證三乘菩提。如是言語,亦使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邪見:「若是勤求證悟三乘菩提者,即是小乘自了漢。」如是開示之結果,便是削除佛弟子求證三乘菩提之心志。然而世尊之開示,卻是勸諸弟子:人人皆應進求三乘菩提之開悟,而後始能以法度人;人人皆應證悟三乘菩提,然後不急於斷盡思惑煩惱,亦不急求成佛,於菩薩地中廣度有緣眾生;如是名為「自未得度而度眾生」。

印順卻反 佛說,故意澆滅佛弟子證悟三乘菩提之火種,令人都不進求三乘菩提之見道,誣蔑求證三乘菩提之人為「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然而印順作如是說者,卻是教人永處常見外道見中,教人永作凡夫,而不能以三乘菩提之證悟來利益眾生。佛子四眾之求證三乘菩提心志,由於印順之制止而消失以後,則佛教存在人間,欲令大眾證悟三乘菩提之目的,便隨之漸漸消失;則 世尊示現於人間,此一大事因緣之目的,便亦隨之滅失。大眾若皆信受印順邪說之後,則無人相信末法之時可以修證三乘菩提,無人敢進求三乘菩提之見道功德,三乘菩提求證之法門便隨之漸漸消失於人間,佛教便因此而隨之淺化,而必定日漸同化於藏密自續派中觀之常見外道見,佛教之本質便告消失於無形。

到此地步以後,佛教四眾弟子既然不須修證三乘菩提,則無真正之佛法可學、可修、可證,所以,佛教若欲繼續存在人間,就必須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之宗旨,當然不須修證三乘菩提,當然不求三乘菩提之見道,當然不以修證三乘菩提為中心主旨,因此緣故,當然就應以世間法為主。由此緣故,人間佛教之弘傳者,趨向「學術化、教育化、世俗化」之方向發展,而不以真參實證為主,就成為必然之結果。此即是昭慧與傳道二人「外於如來藏而弘傳佛法」,以及星雲與證嚴二人專向世俗法中用心,共同帶領佛光山與慈濟之四眾弟子走向世俗化方向之原因。

由是緣故,昭慧、傳道……等人,專弘印順之斷見本質之藏密應成派中觀見,令佛教走向斷見本質之外道無因論之法義中而弘傳之;所以他們會關心佛教弘傳之歷史表相,會對表相佛教之歷史有興趣,而不關心實義佛教歷史,乃至曲解實義佛教之歷史,將表相佛教之歷史當作實義佛教之歷史而考證之、而廣說之,當然更不關心佛教法義之親證與否;所以他們會宣講表相佛教之弘傳歷史,會關心核四等政治事項、流浪狗之權利……等世間事,而不在三乘菩提之見道上用心,而在阻止佛弟子見道之上用心,誣蔑為「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

亦因如是緣故,佛光山專門推廣人間佛教,專在教育以及種種世俗法上用心;他們以為那些世俗法上之不起貪瞋……等心行之修行,即是佛菩提之修行,以為瞭解般若諸經等文字表相即是佛菩提之正修行,所以他們講禪、講悟、講般若、講菩提時,都落在世俗法上,都不曾與佛菩提之精神相符相契。亦因同一緣故,慈濟功德會專在布施與環境保護之人間善法上用心,而不肯教導弟子四眾求證三乘菩提之見道功德;證嚴法師也與佛光山一樣,將世俗法善法當作佛菩提,來教化她的弟子們;她所說的佛菩提,完全是世俗法,根本與佛菩提無關;由於她帶頭這樣作,致令佛教不斷的往世俗化的方向發展。印順、昭慧、傳道……等人,以及星雲、證嚴二人,如是種種作為,即是將佛教藏密化;印順之人間佛教之思想,乃是以藏密黃教應成派中觀之無因論為其基本思想、為其中心思想故;而藏密之修行內涵,完全是世俗法故,只是用佛教與僧寶表相,以及佛法名相、果位名相包裝起來而已。

二者:法鼓山,由聖嚴法師以法鼓山文教基金會之名義,募集台幣百二十億元創建之;近年又成立人文教育基金會,欲再吸收台幣五十億元,專門從事世間法之人文教育事項。聖嚴法師所設之如是二大財團法人,已成為台灣最巨大之吸金機。此二基金會之目的,皆在將佛教加以藏密化及世俗化。所以者何?謂聖嚴法師十餘年來,不斷與藏密喇嘛往來,將努力募集所得之金錢,支援邪淫之藏密宗派人士,高推邪淫之藏密外道為大修行人,並以付出鉅金為條件,獲得邪淫之藏密黃教宗喀巴之繼承人達賴喇嘛同意,在紐約作世紀對談,廣為宣傳,並印製成書而廣流通,以邀信眾繼續大力支持。然而觀察聖嚴法師所弘傳之「證悟」境界,其實是藏密之自續派中觀所說之「佛地真如」,其實是常見外道所說之「常不壞心」意識—以離念靈知心為如來藏,以一念不生之覺知心為禪宗開悟明心時所明之實相心;本質乃是常見外道法,墮於意識心境界中,本質乃是藏密自續派中觀所說之「佛地真如」。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宗通首重實踐(二)~從 達摩祖師東來所傳下來的不就是都是同一個如來妙心嗎?

宗通與說通第32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宗通首重實踐(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那一篇文章又繼續評論說:【雖然現代禪並不認為歷史上的禪宗都傾向如來藏思想,同時如來藏的學佛者也不必然如其表面理論存有破綻,修行便一定無法契應甚深般若……但,他的思想完全崇尚如來藏,並且貶斥阿含、中觀,則註定難登大雅之堂。】對於這一篇文章的評論,我們要分三點來為大家探討,到底他的評論有沒有道理。
第一點,他說:「現代禪不認為歷史上的禪宗都傾向如來藏思想。」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的禪宗祖師所證的如果都不是同一個如來藏,假設有的祖師所證的是離於如來藏以外還有一個真心,假設是這樣子;那麼我們來看很多祖師留下來的祖師語錄,裏面都有很多的勘驗、拈提、評唱,這些勘驗、拈提、評唱又是依據什麼來勘驗,依據什麼來拈提,依據什麼來評唱呢?如果說同樣所證不是同一個如來藏,這個山頭的人拈提那個山頭,又依據什麼來拈提?這個山頭的人來評唱那個山頭所證,又是依據什麼來評唱「你的所證有誤」,或是說接引學人部分如何如何?
我們知道,從 達摩祖師東來所傳下來的不就是都是同一個如來妙心嗎?這樣子傳下來都是同一個如來妙心!可是他卻說:「並不認為歷史上的禪宗祖師都是傾向如來藏思想。」也就是,他主張歷史上的禪宗祖師所證的並不是都是同一個如來藏。以這樣子的方式來評論的話,那過失很重!也就是說,古時的禪宗祖師他們以心傳心傳下來,以心傳心傳下來變成說有很多法脈,傳的心都各自為證:這一邊傳的是第八識如來藏,那一邊傳的是有一個所謂的第九識,那一邊傳的有一個第十識,那一個山頭傳的是第六識……這樣子的話,如果說這邊的山頭去勘驗那個山頭,這樣怎麼勘驗?所以一定要有同一個標準!若開悟沒有一個標準的話,師徒之間如何去印證?古時到現在所留存下來的祖師語錄,你又如何說「與祖師相見」?所以用這種方式來評論「歷史上的禪宗都不是傾向於如來藏思想」,表示什麼呢?表示他本身是否定如來藏的,本身並沒有實證如來藏的。可是歷史上所流傳下來的都是告訴我們,祖師與祖師之間都可以說哪一位祖師跟哪一位祖師可以互相以作家跟作家相見,表示就是同樣以所證的如來藏相見。
所以這個部分這樣提出來,一方面我們是覺得他應該是不懂古時禪宗祖師所留傳下來、所告訴我們的裏面的一些密意是什麼。也就是說,禪宗祖師他是遵照 佛的教示不能明說密意,可是不能明說密意之餘,卻可以去接引學人,也可以跟其他同樣證得如來藏的一些禪師祖師相見,他們之間所說的一切其實都指向如來藏;你才能夠知道,這個跟這個被勘驗了以後,這個跟這個被評論以後,這邊沒有辦法去回應,或是他的回應是如何,你才有個對錯。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覺得他所說的部分,其實他已經落在破綻裏面,他自己都不知道。
第二點,我們要來說,他說:「如來藏的學佛者不一定是要如其表面理論存有破綻」,然後「修行便一定無法契應甚深般若。」也就是他認為這個如來藏是有破綻的。為什麼呢?因為否定如來藏的人都是六識論的人,六識論的人他認為第七識是意識的另外一個假說,第八識也是空性的假說或者是意識極細心的假說;他們認為所說的阿賴耶識只是什麼呢?我執。他認為阿賴耶識只是我執煩惱,是可以斷滅的、是可以去除滅的,所以他們認為如來藏的思想是有破綻的;因為他認為這只是假說而已,是空性的假說,不是真實法。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們就要來說了,如果說如來藏不是真實存在而只是一個假說,那我們來看 佛所說的三轉法輪的經典變成就有很多地方是戲論。因為三轉法輪裏面所說的阿含、中觀、般若以及方廣唯識,都是 佛依止於如來藏的法——種種層面的法,來為應該接引的有情、應該接引的佛弟子而所說的;假如說不是同一個如來妙心,不是同一個如來妙心可以貫串三乘經典,佛所說的法不就成為戲論了嗎?這樣的情況之下到底成不成立呢?
所以我們說,他認為不需要有真實如來藏的存在,他們就可以契應甚深般若。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你只要能夠現觀,現觀現象界的法都是緣起性空,現象界的法都是緣起性空的時候,一切滙歸於緣起性空這個法;他們認為,你以緣起性空來看待現象界的一切法,你就不會落入現象界的有,你就可以解脫於三界的有。可是緣起性空的法,從現象界來看,現象界本身不是能夠出生緣起性空的法。因為我們已經一再的為大家解說,現象界的法是被出生的,五蘊十八界它是被出生的,被出生以後呈現出它緣起性空的法相;可是緣起性空的根源卻不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性空的根源是能夠出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這個本際,這個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所以我們說,假如主張不需要有第七識、不需要第八識,只要能夠認知現象界一切緣起性空就是甚深般若,那我們要說,現象界的一切法都是可以現觀而得的,現觀而得說「一切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是常住」,這個外道法都可以觀察而得;既然外道法都可以觀察而得,那佛法又有什麼地方可以超越外道法?又有什麼甚深的地方可以主張呢?

宗通首重實踐(一)~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所狐疑斷,於法於僧狐疑斷,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

宗通與說通第31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宗通首重實踐(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再來接續後面的經文 佛是怎麼繼續說的: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所狐疑斷,於法於僧狐疑斷,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雜阿含經》卷六)
對於這一段經文,我們也來為大家解說一下是什麼意思。說:【多聞聖弟子,就是前面我們說的,能夠聽聞 佛的教導,也能夠按照這個教導的內容去思惟的,去信受思惟的、觀察的這個聖弟子,於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在六見處指的就是說前面所講的這個五蘊以及見聞覺知,也就是六識依止於六根而有的見聞覺知,以及受、想、思心所法,這些都是屬於六見處的法;能夠觀察說,這六見處確實不是真實我,這六見處又不能說異於真實我,同時這六見處的法又沒有與真實法是合為一法,是可以分離的,因為六見處的法是會毀壞的,毀壞了以後就離開了真實法。這個表示說,這五蘊十八界見聞覺知等法,確實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在虛妄的、不是真實法能夠如實觀察以後,可是又能夠了知有一個真實我,祂是跟我的六見處同在的、同時同處同在的;可是當六見處的法毀壞以後,這個真實法仍然是真實、如如、清涼,所以他們就可以因為這樣子而斷我見。在這樣子觀察斷我見以後,對 佛所說的法就一點都不會懷疑,會斷除這種懷疑,同時對於法也信受不疑,對於說這個法的僧寶也信受不疑;所以這個就表示斷了我見以後也斷了疑見,同時也斷了戒禁取見;這樣的一個比丘就是等於是初果人,他就不會再做任何會趣向三惡道的身口意業。縱然說這個斷我見的聖弟子再怎麼放逸,他也一定會往二乘的覺悟境界去修證,最遲就是七次的天人往來,最後一定會到達解脫,到達解脫果——到苦邊就是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之苦。】
所以根據這段經文,在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說,眾生因為不知道有個本際的存在,所以對於 佛的法會懷疑,對於僧寶也會懷疑。就像我們剛剛舉例的應成派中觀以及剛剛那個教派那些所有的上師,他們為什麼會不信受 佛所說的法,認為他們的密續超越了 佛的證量呢?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如實觀察六見處的法,是「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對這個道理不信受、也不能如實觀察;所以當然就不認為 佛的法已經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所以他們會認為他們這個密續的證量、「佛」的證量是超越顯教 佛的證量的。所以這個部分告訴我們,只要能夠知道有情自身都有個涅槃本際存在,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各個有情本來具足而有;然後接著能夠依照 佛所說的觀察五蘊十八界虛妄,最後能夠信受 佛所說的「非我,非異我,不相在」講的指的是確實有個本際存在,就能夠破除無明,就不會一直在漫長的生死輪迴之路而一直流轉不可脫離。所以說,能夠信受 佛所說的實相道理,你就不會落入斷滅見中,也不會落入常見中以及外道見、邪見中,更不會來否定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這樣子你就能夠離開了無明,如實知、如實見,生起了明的正知見,而不是落在無明裏面的邪見;對於三乘法、三乘的佛法,也不會生起妄想。因為像前面所說的,這些邪見、外道見,都是因為對三乘佛法生起妄想,對於解脫、對於涅槃生起妄想,對於成佛的法生起妄想。如果不生起妄想,能夠如實知、如實見,就能夠漸漸的進入三乘佛法真實義的正道中,您要在大乘佛法中通宗見道就不困難!
所以,前面為大家說明瞭以後,接下來我們要來進入「宗通首重實踐」這樣的一個主題。也就是,您要能夠宗通,要能到達、通達這個宗門,通達佛法的根本理體,第一個必須親證自己的如來藏;親證自己的如來藏以後,你才能夠在三乘經典中,依據 佛所依據的根本理體如來藏的種種功德法的名言,依名言所說的法義來驗證。譬如說: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香港大公報~佛教正覺同修會的緣起與發展

香港大公報(二○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一)
 靜思義香港大公報.jpg

A17專題

佛教正覺同修會的緣起與發展


佛教正覺同修會於1997年由蕭平實及諸同修所共同成立,是秉持平實導師所揭櫫佛教如來藏正法,與弘揚佛法三乘菩提為宗旨而成立的社團法人佛教團體。二十年來一直堅守正法佛弟子的立場,以清淨平實的門風,低調穩實的行事,默默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教學上以「無相念佛」功夫法門親修,導入大乘禪宗,實證佛法第一義諦,進而得於菩薩道上永續精進,允為中國禪宗文化的真正代表者。

目前佛教正覺同修會已經在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美國洛杉磯、香港等地設有共修處,開設禪淨班、進階班、增上班,開講初、中、高級的佛法課程,先後結業的學員總計已逾數萬人。

2008年,眼見佛教界及學術界,廣受日本佛學研究倡導「大乘非佛說」謬說之影響,已明顯危及中國佛教的發展;以及由達賴喇嘛所領導之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以邪教荼毒教界及社會大眾日益嚴重。平實導師及同修會有鑑於此,為因應摧邪顯正之時代需要,乃成立財團法人正覺教育基金會,是闡揚佛教內明哲學,以教化社會,淨化人心為宗旨的社教公益團體;舉行學術研討、著書立說、出版學報、開設電視弘法課程、徵文……,並運用網路等多媒體及文宣傳單宏敷教化,對台灣佛教界及整個社會,起了極大澄淨導正的作用。

正覺同修會創始人平實導師的原則是一不求名、二不求利。禪宗的祖師說:「天下有多大?不過就是名與利罷了。」可是學佛的人卻背俗,平實導師出世弘法,從來不在名與利上面用心,從來不支領一分的費用,包括車馬費他也不支領,不但如此,他自己更是以他自己的財力,色身力全力地護持佛法的弘揚。目前平實導師每天的生活,絕大部分時間就是不斷地在電腦前面打字,然後回信,然後思考接下來佛教界未來應該有的走向,目的只是為了能夠跟世尊有所交代,只是盡一分菩薩該盡的本分。

正覺同修會成立的背景,是佛教在中國發展到現在,因為宗派林立,彼此似乎已經互相的攻擊,互相的對立,卻忘了大家所修習的法門都是由同一位釋迦牟尼佛,在同一個時間傳授給同一批弟子,這主要就是因為知見的錯誤,使得現在的學佛人,他沒有辦法去實證當年佛陀所說的真如、如來藏,所以大家就只好互相地認為自己的法門是絕對正確的,卻沒有想到佛陀早就已經把那個目標定在那一邊;在現在的佛教當中,甚至連聲聞的初果、斷我見,大家都很難能夠真實地證悟,更不要講說是大乘的真如、如來藏的實證。在台灣福德善根具足的佛弟子,來到了佛教正覺同修會,他在來同修會當中,學習一位菩薩所應該具有四方面的修行:定力、慧力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四)+宗通之歧路

宗通與說通第30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四)+宗通之歧路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講到這個邪見,就是觀想明點說是證得不壞菩提心,或者說主張要以男女合修,受遍身樂成為即生成佛或者是即身成佛這樣的法門。這樣的一個邪見詳細內容,您可以參考《狂密與真密》這本書,一共有四輯;這一本書,總共引用了二百四十五本這個教派所寫的書籍,您看了就能夠詳細瞭解。
這個邪見主要——他們就是在這個教派裏面,他們上師認為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佛在入涅槃前,並沒有將成佛的實修法門傳承下來;他們認為只有他們祖師口耳相傳的所寫的密續,才是真正成佛的實修方法;認為密續所寫的證量,超越 佛於三乘經典所說的證量。可是我們檢討下來,這個密續所寫的,其實都是男女在欲界的淫樂上種種的境界,這是屬於意識心在受樂,在受這個身觸之樂的境界。這樣的一個境界,與 佛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轉依祂所實證的金剛心如來藏而所修的智慧完全是兩回事。這樣一個落差,大家如果有時間看了《狂密與真密》,就可以完全瞭解這個邪見的詳細的底細。
我們要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他們說的法到底合不合理。我們從世俗的道德觀來看,在世俗裏面,不論你是明星球員也好,或者說你是有名的演員也好,或者是政治家也好,或者是說是節目主持人——他有影響大眾情況的人物,如果有了邪淫的事情發生,不管你是東、西方國家,那是不能接受的,都是唾棄他們的。世俗的道德觀都是這樣子,又何況佛教中的主張有清淨解脫法的法門,然後佛法僧三寶受到的尊敬,受到的景仰,是因為信受了佛法僧三寶裏面所說的清淨解脫法;同時能夠因為三寶的引導,能夠讓自己也實證清淨解脫法,得到清涼解脫。這樣的一個法,佛又在制戒裏面——所制的佛戒裏面,包含了這個聲聞戒以及菩薩戒,都是禁止邪淫的;禁止在家人過度的放逸,過度的沉溺於這個淫樂,不管你是在家自己的眷屬夫妻之間,都是禁止過度放逸在淫樂法上面;對於出家人更是禁止淫行的。因為 佛的制戒,為什麼制戒?因為佛法本身是要你能夠解脫於所有的煩惱繫縛,而這種淫樂之法,正是欲界最粗糙的煩惱;況且這種淫樂之法,過度沉溺過度貪愛到最後,沒有所謂的道德存在以後,都是下墮沉淪的,下墮沉淪到三惡道的。在家人的部分、出家的部分,都是因為仰求於佛教裏面的清淨解脫法,所以才來依止佛法僧三寶,不是嗎?佛教裏面的出家,也是因為本身因為清淨解脫法才受到供養的。既然是這樣的話,他應該要以清淨法來供養他的信徒,供養他的徒眾;怎麼可以還用這種淫樂之法來傳給徒眾?所以我們說,這個教派裏面說的密續,檢驗起來全部都是追求淫樂為修證方法的,為他的目標的;與 佛所說的至教量完全相違背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三)

宗通與說通第29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再繼續說第五種邪見:主張觀想所成的明點,就是生命的本源,就是菩提心;說只要觀想成功,就是證得菩提心就可以成佛。這樣的邪見,在有教派上師的書裏面,他也寫著。他在什麼書裏面呢?在一本叫作《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中,這樣說著:「明點之量,續說如芥子許……白紅明點,表不壞菩提心。」又繼續說:「此說由修心間不壞明點為依,能起俱生智,拔除無明。」在他書裏面所說的說「明點之量」,這個「續說如芥子許」,又有說是「白紅明點,表不壞菩提心」。不壞的菩提心指的是什麼?指的就是金剛心如來藏!這個心本身不是物質。可是他在這裏面所敘述的,卻說是一個量、觀想的明點。這個明點,觀想從哪裏觀想?就是透過自己的五陰、五根身為基礎,然後來觀想有個明點,在某一個處所,說如果這樣子觀想成功了,那就是證得菩提心。但是現在我們要知道,能觀的是心,能觀的是意識心;他所觀的是一個以色法為基礎,來假想的一個叫明點。那這樣子色法會毀壞,能觀的意識心也是會毀壞的,可是他解釋成不壞的菩提心,這裏面就已經有矛盾了,不是嗎?又說這「由修心間不壞明點為依,能起俱生智,拔除無明」,他們也是利用佛法的名相來說的,他們說在修的這個心的中間,以這個不壞明點為依,可是這樣的明點明明會毀壞;因為只要這個身體壞了,或是說意識心散亂了,明點就毀壞了,因為不再出現了。說能夠起俱生智,可是「俱生智」的意思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法是本來就是無生,本來就是金剛不壞的,不是由任何人修所成、觀所成的。可是這樣的一個觀想的明點,既不能有不壞菩提心的本質,那又如何說能生起所謂的俱生智,能夠拔除無明呢?所以,對不壞菩提心有這樣的名詞的一個解說應用,可是內涵實質卻是以色法為依,然後以意識心來觀想所得;所以這樣的一個名相的引用,跟實質是不相干的。這是第五種邪見。
我們接下來要跟大家再說明有第六種邪見。第六種邪見,也是有教派上師這樣子主張說:要以男女雙修法的淫根樂觸,然後讓雙方達到性高潮,運用技巧,只要能讓高潮不退,能夠遍身受樂,就稱說這種樂叫作大樂光明;而且用了一個佛法名相來說,叫作「無上瑜伽」。這個教派的上師,他們說出家人以明點觀想——就是剛剛我們說的,他只要能觀想有一個明點,以這個明點來降入海底輪,在那個處所作種種觀想——引生了淫樂遍身,他就稱說,這樣子稱「無上瑜伽」已經成就了,就說這樣子就成就「佛地正遍知覺」。
我們現在來看看,這樣使用名詞跟這個內容是否相符合。佛地正遍知覺,在佛法裏面,這裏面是佛在成佛的時候,覺悟了一切所有的法,沒有一法不覺悟;覺悟什麼呢?一切所有的法,人我空、法我空的內涵,沒有一樣不能知道;正遍知,也就是說,正確的遍一切法都了知,而實證這個法的人我空、法我空。覺的意思叫覺悟,可是這個覺悟的內容,是從因地三賢位開始,就要從實證金剛心如來藏為基礎到七住位,接續來實證後面的眼見佛性十住位,接著進入行位、迴向位,來進入初地,實證每一地的道種智,這種都是智慧的部分。可是從來沒有涉及說,需要透過這樣男女的雙修,男女根的這個淫樂遍觸,來說你能夠達到無上瑜伽,能夠成就佛地正遍知覺。所以對於正遍知覺這個部分,不是屬於身根的樂覺,不是去覺知身根的樂觸。但是這個教派他們卻主張,你只要男女雙方能夠淫根樂觸能夠遍身,就是大樂光明,就是無上瑜伽;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二)

宗通與說通第28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已經說了,山河大地、草木植物沒有見聞覺知心識,沒有佛性,不能成佛。我們現在要來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的真實義。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古德以前所作的方便說,可是我們在這裏,也要對這個真實義來為大家解說。
因為山河大地、草木植物,都是一切有情的如來藏所含藏共業種子所變現的;到某一個世界示現成佛的究竟佛,祂到那個世界示現成佛,這個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植物,也有一分就是這位究竟佛的真如心所變現的。我們舉個例來說,我們舉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來說,具備信心的念佛人,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在還沒有往生之前,其實就已經有蓮花花苞,依照行者的、念佛人的福德、智慧功德,而變現在極樂世界。為何會這樣呢?因為極樂世界是 阿彌陀佛之前當 法藏比丘的時候發的大願,發了大願以後,祂依照這個大願而行菩薩行,而修集一切福德,成就祂的一切種智;祂修集福德,修集一切種智,就是依於祂的大願,要來攝受大願中的有情,與大願相應的有情,因此祂依照這樣的大願最後成佛,成就了極樂世界。可是這個極樂世界,並不是只有 阿彌陀佛一人可以示現的,而是說與 阿彌陀佛大願共同相應的有情,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以及一切信受 阿彌陀佛大願,而依於這個願而念佛求往生的這些行者,這樣子讓 阿彌陀佛依照祂過去祂的第六識、第七識意根以及前五識,來轉依祂的如來藏,修除祂內心的一切雜染、染污種子,而發起了種種功德;也依據祂的大願,來修集種種福德來成就;所以因為這樣子,祂能夠以這個大願,以及一切與這個大願相應的有情的如來藏,來成就這樣一個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我們就可以說,是 阿彌陀佛自己根據祂自己的第七識、第八識,最後修集成為、成就一切種智以後,來攝受有情以後,那這些山河大地,也有一分是由祂成就的,這樣來說就是 阿彌陀佛與這個極樂世界,共同成就圓滿這個種智。一切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佛人,他之所以能夠發願念佛,然後於念佛的過程中,就能夠有一個蓮花花苞在這個極樂世界出現,也是這個道理。也含攝於 阿彌陀佛為了攝受有情,而圓滿了一切種智所變現的極樂世界中。我們就說來瞭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的真實義的一種。
另外,第二種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的真實義的道理是這樣的:也就是說,對於如來藏獨處而言,不能稱為有情,在無餘涅槃位,或者是一切位中的如來藏,都不能稱為有情;因為所謂的有情,指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能了知六塵,能領受六塵,能互相攝受往來的,才可以稱為有情。那無餘涅槃位本身已經沒有五蘊、十八界出現了,純粹只有如來藏獨處,住於自己解脫的境界,不了知六塵,不領受六塵,不與任何一切有情互動,那就不能稱那樣的如來藏叫有情。一切位中的如來藏也是一樣,因為一切位中的如來藏本身並沒有五蘊的法;雖然祂出生了五蘊,可是祂本身的法卻不是五蘊法;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三類自性見(二)

宗通與說通第26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三類自性見(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再繼續來說,剛剛已經唸過了這位已故老法師他在他的《如來藏之研究》裏面所說的,這一段內容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來以下幾點來探討。
第一個我們要探討的是,他說的業到底存在哪裏呢?因為我們剛剛已經知道這位老法師的主張,不認為有一個真實心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他又認同犢子部所說的不可說的補特伽羅我,又是不可知不可證。他剛剛說的這些業滅過去,到底這個業又有作用,又存在哪裏呢?假如說沒有一個能夠來實現生死輪迴的這些果報的主體的話,如果不是他所認為的第八識如來藏這個主體的話;那麼以五蘊法來看,沒有一法是可以從過去世帶來到這一世,也沒有辦法從這一世去到未來世;那麼到底這些業是存在哪裏?是存在虛空裏嗎?如果是存在虛空裏,那麼會呈現什麼樣的可能性呢?就有可能是某甲所造的惡業,由某乙去承受三惡道的生死果;某乙所造的福業,由某丙去天上受天界的果報。那既然這樣的話,還有什麼因果軌則可說,因果律不就失壞了嗎?所以,如果沒有一個主體能夠把這些業種儲存起來而保護它——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毀壞它的前提,是這個主體本身就是不可毀壞的法;可是就前面所說的「補特伽羅我」,它其實是屬於一種我執;而從五蘊法的每一法,又都沒有能力可以來承受從過去世來到未來世——所以第一種,他的業存在哪裏呢是會受質疑的。既然這樣的話,怎麼能依照因果律的軌則來感受生死呢?
第二個,他主張一切的業都是緣起性空,他說:在性空的法性中,可以不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障礙,可以自然存在以及起用感受生死果,成立因果。
那麼我們就要來探討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性空的法性中,他指的是什麼呢?因為五蘊本身都是因緣所生法,五蘊本身的法性,也是藉因藉緣出生以後才能現起的,色受想行識都是如此;五蘊本身的法性,其實是因緣而有,所以稱為什麼?稱為緣起性空。也就是它們是被藉緣聚合而出生的法,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是被藉緣聚合而有出生的法,而不是本來自己有這樣的法;被聚緣而出生的法,所以這樣的法性沒有自體、本無今有、終歸壞滅;所以稱五蘊是被出生的,是緣起性空的。可是我們剛剛有說,它是被藉緣而出生的,所以本身它的法不是本來自在的。這個老法師所主張的性空的法性,指的難道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這種沒有自體性的性空嗎?既然它不是本來就在,要被藉緣而生的,被藉緣而出生的,它如何可以說自然存在,還可以感受生死果,來成立因果呢?這不是已經呈現出道理不能成立的矛盾性了嗎?所以我們說,真正能夠感受生死果、成立因果的,是那個能出生五蘊的法;能夠藉緣來出生五蘊的法,那個法本身才是能夠感受生死果、成立因果的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三類自性見(三)+邪見(一)

宗通與說通第27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三類自性見(三)+邪見(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要來接續解說「說一切有部」——這位老法師主張說一切有部,說這個「六識心能引後六念的這個六識的勢力叫意根」的過失在哪裏。
接下來我們要解說,眼識能引生自己後眼識嗎?如果依據他剛剛的理論,說「過去的六識能引後念的六識就是意根」,那麼也等於講說眼識也有自己能生後剎那眼識的功能;但是這個地方跟 佛所說的至教量就有很大的差別,有很大的過失也違背了。為什麼呢?因為 佛不斷的在經教裏面告訴我們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同時也告訴我們,六個識都是「二法」所生。二法是哪二法呢?眼識祂要藉眼根、色塵而出生,耳識是藉耳根、聲塵而出生……如是,意根、法塵而出生意識。既然眼識是要藉根、塵二法而出生,那表示祂並不是眼識自己出生自己,不是自己的前一個念就能夠出生自己後一個念,不是嗎?因為二法為緣而出生眼識,這表示每一剎那都是這樣,每一剎那都是二法為緣來出生眼識。
我們可以舉例:比如說現在每一剎那,你都能夠以這個眼根跟色塵為緣出生眼識來見;可是如果在某一剎那的時候,一個外面的勢力,造成你的眼根毀損,那麼那一剎那裏面就造成根、塵二法不能出生眼識。所以這在告訴你,其實眼識的現前的道理,是每一剎那都需要根、塵二法而現行。所以,眼識的前念不能去出生自己眼識的後念,這個也就是 佛所說的「無生」的道理——法不自生,眼識不能自生。雖然六個識可以不斷的現前,當然這裏有四個緣:第一個就是阿賴耶識有持六個識種子的因緣;同時有六根不壞——眼根不壞,為增上緣;然後有作意不斷,為等無間緣;還有六塵不斷,為所緣緣,這些緣都要在。所以這樣的主張說「六識能引後念的六識的勢力叫意根」,如果這樣的話就檢查,檢查起來就是眼識等於自己也能出生眼識;所以這個地方就出生了我們說的過失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二類自性見+第三類自性見

宗通與說通第25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二類自性見+第三類自性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解說了第一種自性見,就是數論外道的冥性的這種錯誤的見解。現在要為大家來繼續說明第二種自性見的內容,就是犢子部所主張的「不可說我」。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示現大般涅槃以後,小乘僧團就出現了分裂,而有部派佛教的發展。其中有一個部就叫犢子部,這個部派裏面已經沒有實證解脫果的阿羅漢了,他們就在追求一個能貫穿三世的法是什麼;他們也就在這個情況之下,建立了一種說法叫作「不可說的補特伽羅我」。這一種犢子部所說的不可說的補特伽羅我,是什麼內容呢?他們主張,有一個真實不滅的補特伽羅我,能夠從前世到後世;那麼稱為這樣一個補特伽羅我,他們說不可以說就是五蘊,也不可以離於五蘊而說有這樣一個補特伽羅我,所以就把它稱為不可說的補特伽羅我,而稱為不可說的法藏所攝。所以他們的法裏面有一個法,叫「不可說法藏」;因為不知道是什麼,沒辦法說是與五蘊是一,或者異於五蘊。
這樣的主張說從前世到後世的法,那我們來看看:他所說的這樣一個補特伽羅我,有能力從前世到後世嗎?其實這個補特伽羅我,他們還是只是依於五蘊而想像施設,等於說從五蘊法裏面來想像:他知道這個五蘊是這一生而有的、會壞掉;到底是什麼法從過去世來到這一世,乃至會到未來世去?所以從這個五蘊法本身來施設、來想像,所以用一個名稱稱為不可以說就是五蘊——因為他知道五蘊會壞,如果就是五蘊,那不是從過去世來的,不能到未來世;如果說又是異於五蘊,那到底是什麼,他們心中也不能接受;所以他們就以這樣子說,想像的說有一個補特伽羅我,能夠從前世到後世,可是不可說與五蘊是一,也不可說異於五蘊,用這種不可說的名字,不可說的法冠在裏面。
那麼大家知道,能夠從前世到後世的法,這樣一個法一定是要怎樣?自己本來就要有具足能出生五蘊的這些種子的功能,同時具足含藏這個五蘊的法種,具足能出生五蘊這個業種的功能;本身還不能毀壞,還不是藉因藉緣而有,而是要真實有這個法存在。這個法就是我們前面一再跟大家介紹的,就是成佛法道的根本理體——第八識如來藏心。所以要有這樣一個心存在,才能夠說把這樣的業種,從過去世,成熟了過去世的五蘊法以後,五蘊法壞了,再把當世所造業儲存起來,然後帶到未來世,依照當時業種的內容,幫他成熟這一世的果報。那個就是犢子部裏面想像必然要有這樣一個法存在的道理。
這樣的法犢子部本身不知不證,因為他們沒有實證這個根本理體第八識如來藏;不能實證,可是推究的結果認為一定要這個法存在,那這個法應該怎麼說呢?所以他就依照他們依於五蘊法來虛妄想像,所以施設一個——理路上必定要有這樣一個法,沒有這個法的話,就不能成就過去世、現在世,現在世、未來世這樣的因果——就把它施設了名稱,叫作不可說的我,或者說不可說的補特伽羅我;認為這樣的法是真實的,真實不滅的,這就是犢子部的主張。
這樣的主張,其實犢子部所說的補特伽羅我,就是屬於三乘菩提所共說的我執之我,而不是真實不滅的我。應該說在這個五蘊法裏面,就是本來在過去世到這一世、到未來世一直生死不已,沒辦法停止這樣的生死輪迴;就是前面我們說的,意根執著如來藏八識阿賴耶識祂自己,以及第八識所出生的法也是自己,來執著為自我。這個不能知不能證這個法情況之下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一類自性見

宗通與說通第24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第一類自性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來持續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這一本書的「第二章、宗通」裏面第五節提到的「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的內容。
大乘法中的見道,必定是要通於宗門,這個宗門指的就是佛法的根本理體;這個根本理體指的就是,成佛的法道從因地到佛地,所修證到究竟成佛,所依據的是同一個,指的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第八識如來藏心。這個根本理體,不只是成佛法道裏面所依據的,同時也是二乘人修證要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的、所證涅槃的本際;也依據於因為有這個根本理體的存在,所以二乘人所修的解脫道,才不會落入斷滅法中。一切的菩薩在大乘法中見道所證的,都是同樣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這樣子叫作通宗見道;可是假如所證的不是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就走到岐路去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個根本理體,衪是不能改變的。從因地到佛地,每一位有情眾生,只要修成佛之道,所依據的一定都是這個根本理體,這樣子最後成佛,才能夠成為說「佛佛相同」——佛道最後成佛的內容完全相同。
所以,我們根據這個道理來為大家解說,什麼樣的內容是走到岐路上去了。除了前面已經由正偉老師為大家解說的「常見」與「斷見」以外,接下來還要為大家解說的是「自性見」、「邪見」、「外道見」這三種。
這個自性見、第一個,就是要為大家說的:自性見它為什麼叫自性見?自性見的相貌又是如何?也就是,有情眾生有的也很想探究他的生命的本際到底是什麼,在沒有能夠聽聞熏習佛法正知見的情況之下,他只能在自身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探求;但是又發現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幻不實、沒有真實的,想要去探尋那個能夠出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法,久久推尋,可是就不能知、不能證;在不知不證這樣一個我們說佛法的根本理體——第八識如來藏心的時候,他就會去想像,想像說是什麼法能出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可是我們剛剛說,佛法的根本理體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祂是具有能出生萬法的真實空性存在的;可是在不能知、不能證有這個法的存在的時候,他去探求能出生他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情況之下,他就會去假想施設。這樣的情況就會存在著過失,因為它不是真實法。存在著什麼過失呢?存在著說:他自己認定的這樣子能出生他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法,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空性;可是這樣的情況之下,卻不能來毀壞他生死輪迴的煩惱因,也不能實證解脫,有這樣的過失存在。我們就來用實際的例子來為大家說明,所說的自性見有哪些。
第一種自性見就是講,在古印度的時候,有一種哲學派理論,他們推崇一位叫作迦毘羅的仙人為「世尊」;這一位迦毘羅他主張有一種「冥性」能出生諸法,這樣的一個冥性不可知、不可證;那不可知、不可證呢,可是他們又認為這個冥性能夠出生的法總共二十五個,如果說你能夠去瞭解這二十五個法,那就有智慧能夠解脫,不能知道這二十五個法,你就不能解脫;這樣的一個理論,在梵語裏面叫作「僧伽」,我們漢語把它翻譯為叫「數論」。這個數論學派,他們認為他們的迦毘羅是世尊,而不僅僅說只有佛教的佛可以稱為世尊。他們這樣的離於實相心的心體的理體來求解脫道的理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魔王波旬對佛說:在末法時期,我將令我的徒子徒孫混入僧團,披你的袈裟,壞你的佛法!

佛陀的黯然

魔王波旬對佛說:在末法時期,我將令我的徒子徒孫混入僧團,披你的袈裟,壞你的佛法佛陀黯然。

《佛經故事》
以下是佛教界流傳甚廣的著名佛經故事,以白話解釋貢獻給學人:
     出家後的悉達多太子在歷經了六年的苦行之後,來到一個叫菩提伽耶的地方。他坐在一株菩提樹下,發誓不成佛道,絕不起身;於是精進靜坐禪思、觀照本心,定慧等持。天空中逐漸湧現美麗的花雲,濃郁的香氣瀰漫在空氣中;祥瑞的菩提樹威武挺立,和煦的陽光在微風中露出慈顏;青山含笑,溪河歡唱;百鳥啣來香枝,百獸採集奇異的花果供奉在太子座前。鳥飛翔於天,獸歡暢於地,大地有情,同慶吉祥:悉達多太子即將成佛!無上祥光徹照天地,三千大千世界同時震動,位於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的魔宮更是因此大為震動,魔王波旬就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悉達多太子即將成佛,魔王波旬知道:只要在世間出現佛法,就必定會令眾多 與佛有緣的人,證得解脫輪迴,永遠不再受其染污及管轄,所以驚恐萬狀!他叫囂著一定要阻止悉達多太子成就佛道。波旬首先派遣自己的三個女兒前往迷惑太子, 三名魔女一名叫愛慾,一名叫貪慾,一名叫樂欲。她們盛裝嚴飾,來到太子面前紛紛寬衣解帶,款款微步來到悉達多太子身前慇勤獻媚,竭盡示現種種妖嬈之態及淫蕩之術。但悉達多太子心住寂定,對魔女淫蕩的挑逗毫不動心,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悉達多太子於是訓誡她們:「你們形態雖好,卻終將敗壞;心不端正,猶如精美的琉璃瓶中盛滿糞穢,自不知羞恥慚愧,還敢來誑惑人嗎?」

於是以神通力,令眾魔女得見自身醜態:只見骷髏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流諸不淨;老態龍鍾,醜陋不堪。魔女見狀,驚嚇不止,匍匐而逃。魔王見魔女色誘不成,十分震怒;自恃魔王神通,親自率領眾魔軍、毒蟲、怪獸,攜帶毒箭、兵器,來到悉達多太子座前。

魔王威脅說:「如果太子你不立即回到皇宮去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卻妄想在這裡成佛,我就讓你粉身碎骨,死在樹下。」

悉達多太子專念修行,面對魔王的威脅一點兒也不恐懼。魔王就命令魔軍箭矛齊發。但是眾魔軍的毒箭、戈矛射到悉達多太子近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禪宗的宗通(十)~世界如幻觀瞬間成就


  禪宗的宗通(十)~世界如幻觀瞬間成就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的課程當中,我們說到以禪宗修行的法門,是不是證悟了以後就沒有事情了呢?當然不是。因為大乘的明心證悟,不過是菩薩的七住位,後面還有許多的位階,等待這位菩薩一一去親證。禪門之內的證悟,實際上修證的順序有三個層次,依照個人程度的不同,悟有深淺、智有廣狹,所以禪宗就設有三關:破初參是明心證悟,過重關是眼見佛性,破牢關成為慧解脫證盡智。
先說破初參。菩薩在六住位中,已經斷身見我見,能夠現前的觀察到能取與所取皆是空、無常、非身、無我,所以可以印持肯定,並且隨順於二取皆空;可是這樣子,仍然只是菩薩的六住位,對於如來藏的般若正觀猶未現在前。直到依善知識的指導,不斷的參究之後,歷經了大乘見道前的四個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法;最後終於在佛菩薩的安排之下,觸證到了自心的真如,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進入了大乘「真見道位」,能夠親自領受真如之有與空,雙具二邊;這個時候才知道什麼叫作真正的中道,般若正觀方才現前,發起了真般若中道的智慧,而不再是之前的相似般若。到此就進入了菩薩的七住位不退,這就是禪宗的破參明心。
菩薩破參的時候進入真見道位,親自領受真如的體性,所以般若正觀現前;雖然名為證悟,但自己現前發現對於戒定慧三學,仍有多分的不知不證。證悟之後不過只是菩薩七住,莫說對於佛地的境界不知不證,尚且未能了知初地菩薩證悟的般若道種智;所以證悟如來藏的人還要繼續的進修,不是說破參之後就可以成就究竟佛地的。因此,《六祖壇經》裏面所說「一悟便至佛地」,這是一個方便說,是指說證悟者可以經由所親證的如來藏,進入「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的階位,還不是究竟的佛地;也可以說,證悟以後,知道自己所證的如來藏,祂的自性與佛的如來藏是同樣的清淨無染,兩者並無差異。
明心之後,再由真見道位轉入「相見道位」,還有初地之前的總相智、別相智要修習,內容非常的多而且複雜,層層相扣;最重要的是,還有無量的福德莊嚴等待著這一位菩薩去累積。所以依照禪宗祖師三關的施設,還有重關在等著他。由此可知,禪宗祖師設置三關的次第並不是虛設。
接下來,如來藏是體,佛性是用;如來藏是燈,佛性是光。證悟的菩薩,在已經見性的善知識指導之下,配合自己的定力具足,加上福德因緣都具足的時候,就有可能一念相應,能夠眼見佛性,甚至能在山河大地上看到自己的佛性,所以世界如幻觀瞬間成就,雙具如來藏空與有的二邊。就依照這樣子,繼續在三賢位上面進修,更容易迅速滿足三賢位的修行。因為破參明心的人,或者是破參以後不求眼見佛性、直接進取牢關的人,他終究無法親證眼見佛性的境界,所以他會依著如來藏本來常寂常淨,而偏於空處、樂於寂靜,內攝多、外緣少,住在「理一心」的境界,所以性好寂靜涅槃;他雖然已經親證了般若中觀,可是仍然不能知道眼見佛性的境界,所以難以去領受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的境界,也因此難以發起廣大心勇猛心。
再接下來,為什麼牢關是設定在取證慧解脫盡智呢?初地的所修所證是無生法忍道種智,要修學這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能夠指導我們入地的大善知識非常難值遇;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慧力、定力都差的很遠;尤其重要的是,自己的福德資糧多未具足,心量不夠廣大雄猛。所以,向來初地難登,這一點自古皆然。禪宗祖師中已經證入「分證即佛」的這一種祖師,數目很少,屈指可數。他們有鑒於此,所以有三關的施設,不求初地無生法忍,先求解脫之果,能取證聲聞的盡智,取證慧解脫的境界,所以有牢關的施設。過牢關的弟子,在解脫道上一般是都能斷五下分結,具足了三果,至少成為「心解脫」堪稱為聖果,有能力取證「上流處處般涅槃」,乃至於取證「中般涅槃」,而不再只是初果二果那樣的預入聖流。所以,禪宗的三關真實不虛!我們不應當像那一些少智無福的凡夫,動不動就在那邊喊說「一悟即至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