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傳奇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佛教以及道教當中的僧人以及道士比較容易造作地獄業,所以地獄門前的僧人以及道士比較多。像這樣的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呢?有必要來加以說明清楚,以免自己妄造惡業而不知。不過在講解之前,我們先要解說什麼是地獄,地獄有哪些,是因為犯了什麼樣的業而會在地獄受報。在了知了之後,再來解釋「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到底正不正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出現。
首先,我們來談一下地獄。一般人所認知的地獄就是陰間、陰曹地府,認為人死後就會到陰曹地府來接受閻羅王的審判,如果審判的結果是好的,就可以當人或升天;如果審判的結果是不好、有罪的,就要到陰曹地府來受罪。像這樣的說法,與佛教的說法是有相當的出入,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我們要將地獄的內容來詳細地說明,才不會積非成是。
地獄梵語名叫作那落迦,在那裏具足了許多苦,並不是一般人所能夠忍受的,所以沒有一個眾生會喜歡去到地獄;可是因為業報的關係,也就不得不到那裏去受苦。我們依據《長阿含經》卷十九的記載,地獄是位於四大洲的外圍。也就是娑婆世界有須彌山,須彌山有四大部洲圍遶著,四大部洲有八千天下圍遶其外,並且有大海水周匝圍遶八千天下。在大海水當中有大金剛山,也就是所謂的大鐵圍山,圍遶著大海水,那在金剛山之外,又有第二個大金剛山。在這兩個金剛山當中是非常的黑暗,就算是日月神天有大威神之力,也不能夠以光芒來照耀這個地方。所以說,地獄是位在須彌山的外圍、兩個大金剛山之間的地方,那個地方非常的幽暗,是日月神光也照不到的地方。
接下來,我們來談地獄有幾種。我們今天依據《長阿含經》卷十九的記載來說明,一共有八大地獄,那就是:想地獄、黑繩地獄、堆壓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燒炙地獄、大燒炙地獄以及無間地獄。在每一個地獄各有十六個小地獄,小地獄各個縱廣五百由旬。所謂一由旬的長度大約是行軍一天的路程,大約是二十多公里的長度。小地獄的名稱呢,有黑沙地獄、寒冰地獄等等。當眾生受完大地獄之罪之後,要一一經歷這十六個小地獄,等到所有的罪業都受報完畢了,才能夠出離地獄。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不執著是不是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呢?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繼續「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系列。我們今天要跟大家談的題目是:不執著是不是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呢?
爲什麼要談這個題目?我想凡是從中華文化所普及的地區,大家對於一些精神層次的事情,往往也都有一致性的熏習。比方說,我們在蘇軾的《前赤壁賦》裏面,會讀到這樣的字眼:「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我想只要讀過《前赤壁賦》的人,幾乎都會對這些文字以及裏面所描繪出的灑脫自在的自境,而心怡不已。又譬如說,我們常常有聽到所謂的楊慎的《臨江仙》裏面有寫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等等,也是同樣的意境。甚至我前一陣子還看到,在日本的節目裏面,還有專門在談這些詩詞歌賦的事情,談到的也同樣是這個樣子令人非常嚮往的這種境界。
我們說這些詩詞歌賦之所以存在,一方面必然是由於先民們所面對的環境,有著許多天災人禍的困苦,在面對這些無能爲力的困苦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有任何一個層次的精神解脫呢?這個時候,當然很自然的,就有所謂的老莊道家的這個解脫的方式,會在許多的地方會展現,這些地方所展現出來的,幾乎一致性的,都是非常的灑脫、自由自在,並且好像是無所束縛般;可是在無所束縛之中,又似乎能夠每一個地方,都發現它是生機盎然。所以這些個意境,從古到今不知道羨煞多少的人。
當然由於,本來這些事情本來就是我們所謂的中國文化的或是中華文化的底蘊,所以很自然的在中國地區,古時候中國地區的人們,當這些人們接觸到佛經,傳過來的佛經的時候,也必然會想辦法,用原來我們所理解的意境跟所習以爲常的這些解釋,來看待佛經。所以,當一般人看到《金剛經》裏面寫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者看到《心經》上面寫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看到這些呢,往往也都會用剛才我們給大家看到的,類似像剛才的詩詞歌賦那樣子的一個境界,來去理解、來去解釋《金剛經》或者《心經》。比方說,我們先看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爲這一句實在是《金剛經》裏面的一大名句,大家幾乎都耳熟能詳。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何謂一心不亂?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探討的問題是:何謂一心不亂?
「一心」這個詞在中文中本來就常被使用,像說萬眾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團結一心,都是在說大家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共同的完成一項艱鉅的任務。那如果說是各懷一心呢?那就各自懷著不同的想法,不能夠同心齊心,那就會像《三國演義》裏面所說的:「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亂矣!」另外說到個人呢,則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全意、心意專一的意思;相反詞則是三心二意、見異思遷等。像如果有人對兩方面的事物都惦記著,放不下心,就說他一心掛兩頭。另外我們常聽到老一輩的人用台語來說年輕人「心無定性」,也是一樣的。因此,依一般中文的用法,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專一的意思;進一步說到一心不亂,那就是專注一事、心無雜念,不思慮、不攀緣其他事,使心不散亂、不動搖的意思。
佛教中所說的一心,當然基本上也會有一般用語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專一的這個意涵。比如經典中常看見佛弟子前來見佛的時候,都是「一心合掌,頂禮佛足」,然後「一心合掌,瞻仰如來」,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暫捨」,都是要一心。因為佛法中強調「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認為如果心散亂不定,就難以得見諸法的真實相,進而成就道業。正如同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面有這樣子的開示,龍樹菩薩說:「『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蕩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得好照。」(《大智度論》卷二十六)散亂的心就如同水波蕩漾不停時,不能夠從水面上映現來看見自己的臉面;風中吹動的燭燈,也無法好好地照亮周圍的環境一樣。因此,佛道修學中的聞、思、修、證,無不賴於一心不亂的定心。
像在《華嚴經》當中,普賢菩薩說了一首偈,這首偈的開頭就這樣講,說:「汝等應離諸疑垢,一心不亂而諦聽,我說如來滿諸度,一切解脫真實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九)普賢菩薩要大家拋棄一切心中猶疑的垢染,一心專注地聽祂開示諸佛如來圓滿六度及十度波羅蜜多,解脫一切煩惱塵垢,成就真實不虛妄的法道。
那另外在《長阿含經》裏面也記載了 世尊告誡弟子們,日常的生活行住坐臥、飲食、便溺一切的作務中,都要依於 佛陀所授的律儀軌則,常念一心,不失威儀,這樣子攝心精進於道業,這樣才是一心。佛陀這樣子開示,說:【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執持衣鉢,受取飲食,左右便利,睡眠覺悟,坐立語默,於一切時,常念一心,不失威儀,是為一心。】(《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
像這樣子在日常作務中攝心正戒、精進道業的一心,這是屬於「事一心」。也就是說,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稱為一相三昧,就是以決定心不猶豫、不懷疑地專注於一種行門,緣一不亂,離諸邪思,攝心不散而得到正定,這就是一行三昧。
最常見的就是念佛法門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雜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無雜念,只有佛號的一心,這是事一心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來跟大家談談: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很多佛法中的名相,被一般人所引用,已經產生跟佛法中原有的義理是不相同的意思。譬如說,現在有所謂的在劫難逃,其中的「劫」字已經跟佛法中原有的「劫」的意涵,已經有一些出入了。或者是說,很多世間法的名相也被學人所引用,而產生了與佛法有關的意涵,譬如說「紅塵」、「異教徒」等等。那麼這一種在文化演變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現象,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應當要瞭解的是,這一些名相被引進佛法之中,它在佛法的意涵爲何;或者是說,可不可能藉這種所謂的文化交流的過程,方便爲世人或是爲學習佛法的人,種下一些真正佛法上義理的種子呢?要思惟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瞭解一下:紅塵是什麼?而看破紅塵又是什麼?
漢朝班固《西都賦》裏面有這麼記載:「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也有古人說:「地居形勝,天助幽奇,門開而紫陌相連,路僻而紅塵不到。庭除冉冉,坐對閒雲;苔榭時時,臥聞幽鳥。」這個意境真的是好美!所以一般而言,紅塵這一詞是從人潮來往很多而產生種種的塵土,所以說紅塵滾滾;或者有著人間熙來攘往或是人多事雜,而引申爲說,富貴人間的繁華景象的意思。從這樣看來,看破紅塵就有一點想要遠離這一些紛紛擾擾塵世的意涵;或者,有的是已經不再眷戀這些曾經已經受用過的這些繁華景象。所以說,厭倦官場的這些虛幻的富貴生涯,然後嚮往著什麼?嚮往著簡單然後樸實的山林田園生活。或者是說,想要遠離從前總是被侵擾而不如意的這些環境,然後安安靜靜的重新生活。
那麼,紅塵這一詞被引進佛法之中,無非也跟上述的意涵有著一些關聯。譬如說,有一些菩薩他曾經這麼說過,他說:「自開自解自爲人,便向紅塵利有情。」而禪門裏面也有這樣的說法,出現紅塵這樣的名詞,譬如說:【師門送,謂青林曰:「恁麼去,一句作麼生道?」林曰:「步步踏紅塵,通身無影像。」師良久,林云:「老和尚何不速道?」師曰:「子得恁麼性急?」林曰:「某甲罪過!」便禮辭。】(《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卷一)當然這裏面就有更深一層的意涵,不過我們現在不講這個部分;只舉說紅塵一詞,已經被廣泛被佛門裏面所使用,然後作爲引導,跟後面所要說明的佛法義理,來作一個聯結。
現在回過頭來說,世間人爲什麼會看破紅塵?有人說:因爲某甲曾經受用過這些世間的榮華富貴,雖然曾經是一般世間人所欣樂的,但是他現在已經不再眷戀這些榮華的景象,反而羨慕田園的恬靜生活。又有人說:因爲某乙經歷了世間種種的酸甜苦辣,然後受盡了種種的苦雨風霜,當然這部個分是世間人一般所不喜歡的;所以因爲往事不堪回首,他決定要離開現在的環境。當然,還會有很多其他的種種的狀況,不過現在我們回頭來思考說:某甲、某乙他們看破紅塵之後,是不是已經離開了紅塵?沒有!大家都很有智慧,可以馬上洞悉出個中的差異。爲什麼說他們看破紅塵之後,其實是沒有離開紅塵?因爲充其量只不過說,他們雖然看破紅塵,只是離開一種他們認爲是喧囂的紅塵,而進入另外一種他認爲是清淨的紅塵,其實還是在紅塵之中,所以說其實是沒有離開紅塵的。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佛教對於抽煙、喝酒、賭博的看法如何?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是:佛教對於抽煙、喝酒、賭博的看法如何?
首先我們來談抽煙的部分,抽煙這一部分,我們從社會的觀感、健康、戒律還有修行來作說明。
首先談到社會的觀感這一部分,其實抽煙對於大眾來看,它會令大眾覺得不舒服。從一個不抽煙的人的感覺來看,香煙所產生的煙,跟燒其它東西所產生的煙,聞起來其實差異不大;對於一個不會抽煙的人,他聞到香煙的煙,其實他是不會覺得它是香的,他只會覺得他所呼吸到的空氣受到了污染。一個人如果在搭公車的時候,這公車上面有人抽了煙,事實上他是沒辦法躲開的,如果可以躲開,他還不會覺得怎麼樣;但是因為他沒辦法躲開,所以他會覺得很不舒服。還有譬如說,老闆請大家來開會,但是因為老闆請人來開會,所以你不能躲開;但是當中如果有人抽煙,那你不是喜歡抽煙的人,你也會覺得很痛苦,因為沒辦法躲開。所以一般對於不抽煙的人,他對於抽煙這一個部分,他的觀感其實是很不好的。那麼一個學佛人,他當菩薩他要度眾,他抽煙令人覺得觀感不好,那麼他就不應該抽煙,這是從社會的觀感來看。
再來講健康的部分。根據現代醫學的報導,抽煙其實是造成肺癌、膀胱癌還有胃癌這三種癌的因子;而且抽煙會造成慢性肺病,譬如說肺氣腫。所以,為什麼要在公共場所禁煙,因為抽煙對身體有害。那一個人呢,譬如說你在抽煙的時候,那大部分的煙其實都是自己燃燒完成的;一個人抽了一根煙,其實抽到的煙可能不到一半;但是這個二手煙,它是沒有經過濾嘴的,那變成說,如果旁邊有人,你在吸煙,那麼變成你吸煙別人受害了。那菩薩呢,學佛人呢,不應該有這樣的心態「我吸了煙然後別人受害」,這樣的心態其實是很自私的,所以學佛人不應該抽煙。這是從健康的角度來看。
再來從戒律來說,從戒律來看並沒有找到不可以抽煙。但是抽煙到底犯不犯戒?因為過去佛的時代,該戒的東西很多,但是,是不是說當時沒有戒說不准吸煙,現在就可以吸煙?
我們來看看《五分律》佛這麼說:「佛告諸比丘:『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五分律》卷二十二)
從這一段話我們來看,以前在 佛的時代,祂制了很多戒律。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如果說民俗風情習慣不同,那麼在這個地方,認為 佛當時所制的這些戒,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有民俗方面是不適合的,那麼我們就不必去把這個戒律拿來實行。但是 佛交代說,如果當時雖然 佛沒有在當時那個年代來制這樣的戒,但是因為現在的民俗風情習慣,確實需要來制這樣的戒律,那也應該要戒。也就是說,一個學佛人,也應該要去遵行目前所生活的風俗習慣這樣的一個社會。
所以,如果說一個學佛人,對於人家感覺觀感不好的時候,那麼一個學佛人,他應有的律儀就是不能抽煙。所以抽煙呢,再依據 佛剛剛所說的這一段話來看,抽煙應該是犯戒的;雖然戒律裏面沒有講到這一條,但是這是一個學佛人應有的律儀,所以抽煙從 佛剛剛講的這一段話來看,學佛人不應該抽煙。
或許有人會問說:「如果我跟人家談生意,那對方抽煙,如果我不抽煙,我的生意就談不成,那我抽煙是不是犯戒了?」從犯戒這個方向來看,到底有沒有犯戒呢?必須從根本、方便、成已這三個方面來衡量。那什麼是根本呢?根本就是說你想要抽煙,這是你發心,你的心裏有這樣的一個意圖,想要抽煙,這就是根本;那方便,譬如說你去買煙、買點火機,那你最後不管用什麼方式把煙點燃了,這個叫作方便;然後拿到嘴裏面,吸了一口就已經算是成已了。雖然說你跟對方談生意,你也真的有方便、成已,但是到底有沒有根本?根本從剛剛來看說,你是想要抽煙才有根本;但是今天你是要跟人家談生意,你不得不抽煙,那並不是你想要抽煙,而是這是談生意當中的一個方便。所以,從剛剛這樣來探討,如果你是跟人家談生意,你不得不抽煙,那就沒有根本;也就說,如果是這種情況呢,你就沒有犯戒了。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是我見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


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云何為五?

一者、聞修多羅說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虛空是如來性。是可見相令心生滅。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色者,則無虛空之相。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從本已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淨空法師說:盜取僧眾財物將來還三、五個人債,那個罪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淨空法師又妄說法了,請問這是教化眾生的出家僧法師嗎?

淨空法師說:盜取僧眾財物將來還三、五個人債,那個罪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淨空法師又妄說法了,請問這是教化眾生的出家僧法師嗎?


淨空法師說:“我過去在台灣講經的時候,有一個老居士,這個老居士已經不在,往生好多年了。有一次他特別請我吃飯,就請我一個,就只有我們兩個在館子吃飯。我說:老居士你今天請我有什麼意思?他說:我有一個很困惑的問題,要向法師請教。我說:什麼問題?他說:破和合僧、盜常住物,這墮阿鼻地獄,永遠不能翻身,這怎麼辦?我聽了之後,我笑了一笑,我說:你在什麼地方看到破和合僧,你在什麼地方看到?我這一問,他回想了之後也呆了。我說:我一生到處講經說法,我沒有遇到和合僧團。為什麼?出家人在那裡都吵架、都鬥爭。我說:你在哪裡遇到一個和合僧團。現在常住物是什麼常住物?那個廟是他自己家,他不是十方常住,我們到那裡去掛個單都不行,他都不准,那算什麼常住物?那是他的家。我這一說,他才恍然大悟。我說:他那個破和合僧,不是破和合僧,是破他一家;盜常住物是盜他一家,那個罪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淨空法師即是 佛所說的「外道弟子」

淨空法師即是 佛所說的「外道弟子」
淨空法師說:“畜生通人情,植物通人情這一切眾生有沒有見聞覺知?有,不但一切人有,一切動物有,一切植物有,一切礦物也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二一卷) 2003/10/16 澳洲淨宗學院  
淨空法師說:“為什麼你不吃動物,你還吃植物?當然一個真正仁慈的人,植物也不吃。不但不可以傷害人,動物、植物,乃至於礦物都不能夠傷害,為什麼?統統有果報。”——《太上感應篇  246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35196601018g2h.html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淨空法師信受婬欲大惡見─成為 佛陀預記的「即魔說」!

淨空法師信受婬欲大惡見─成為 佛陀預記的「即魔說」!

…………………………………………………………………………………………………………….
以三昧耶戒來規範大眾聽命於譚崔密教上師的大惡戒
然而,譚崔密教卻主張第一步就是意念觀想男女交抱的雙身像,進而要身體實際親近而且實踐婬欲行,透過圖畫的曼陀羅的性愛來表示,對女信徒們加以催眠而最後願意接受與喇嘛合修雙身法;還怕行者不乖乖就範,因此制定了三昧耶Samaya,說明這三昧耶戒的重要,密教弟子不分出家在家,都要聽從密教上師的指導而不得違抗。因此當密教上師吩咐大眾要支持並且實踐男女婬欲法,密宗信徒們便唯命是從。

譚崔密教如是強力支解佛門原有的出家戒律,將所應該降伏的貪愛予以重新高抬起來,將出家人應該要斷除的婬欲,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改成必須親近婬欲,而且還制定成戒律,將「三昧耶戒」擺置於一切佛教戒律之上,將這類「非戒」的「惡戒」變成密教戒。請問會來親近這種惡戒的人,哪裡有什麼資格說自己是佛教裡的出家人呢?

譚崔密教就是 佛所說的一直生死相續的無知眾生,是思想單純而容易被荼毒的外道愚人,一點都離不開最根本的男女婬欲行;如是於密宗雙身法的「三昧耶」中,沒有任何的「三昧」可以成就,只是自我催眠說這樣的淫樂覺受境界就是三昧定境,與佛門說的智慧三昧或禪定三昧了不相干。佛陀說這樣的人是永遠無法斷除婬欲者,永遠是蒸沙煮飯,得到的永遠是燙手的熱沙,和永遠無法解除飢渴的無量世苦果,這哪裡是現在藏密喇嘛所可輕易地以身試法的呢?何苦呢?

唯識就是唯心嗎?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探討的問題是:唯識就是唯心嗎?
這個問題應該說有兩個面向的問題存在:第一個就是說佛教中常說的「萬法唯識」與「三界唯心」是同還是異呢?這兩個的關係是怎麼樣呢?其二就是佛教中的唯識,跟哲學上的唯心論,是同還是異呢?有這兩個面向的問題。因爲要探討這第二個面向的問題,就是說唯識跟哲學上的唯心論是同還是異,我們就必須要先瞭解佛教所說唯識的真實意涵是什麼,因此還是得要先來探討第一個問題。
佛法中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一句話其實已經指陳了有情生命的實相,也顯示了萬法的本質。它的意思就是說,三界中的一切法,包括有漏法,以及一切的無漏有爲法,都是因爲八識心王而出生;乃至於無漏無爲法,也是因爲八識心王而才能顯現;如果離了八識心王,就沒有一切法可得,因此說「萬法唯識」。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無漏法,既然都因爲八識心王而出生或者顯現,而八識心王又依第八識以及無明才會現於三界中;可是眾生的無明業種以及上煩惱的隨眠,又都是由各自的第八識所執持而藉緣變現,變現出我們這個色身的正報,以及世界山河的依報,因此說「三界唯心」——三界一切法都唯依第八識心而有,依著第八識心而變現,以第八識爲根本。
我們就以 世親菩薩所造的《大乘百法明門論》來略爲說明這個道理。世親菩薩在這個論裏面這樣說: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大乘百法明門論》)
就是把三界一切萬法擇取重要的一百法,這一百法可分爲五大類,稱爲五位。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如何才是「廣結善緣」?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弘法節目,我們將繼續進行「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系列的節目,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議題內涵是:如何才是「廣結善緣」?
如何才是廣結善緣?我們知道,廣結善緣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但是如何才是廣結善緣呢?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首先我們要先探討的一個問題是:所謂的緣有哪些?如何才是善緣呢?那廣結善緣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再來討論:如何才是廣結善緣?
我們先來研究所謂的緣有哪些。要如何暸解這些緣呢?我們先舉一段 世尊的聖教。世尊在《阿含經》中有這樣開示,世尊說:「云何二難解法?有因有緣衆生生垢,有因有緣衆生得淨。」(《長阿含經》卷九)
因此,對於衆生的因緣,是千差萬別而有種種的不同點,所以衆生心生出垢染,或者衆生心得以得證清淨,這些種種的因緣,一般的衆生乃是非常非常難以理解的;更何況可以能夠對於這些因緣的通達,或者究竟圓滿的理解;這只有諸佛如來才能夠究竟理解一切的因緣果報,因爲這牽涉到因緣果報的問題,唯有諸佛方才能夠究竟圓滿的如實了知。一般人如果要了知這些,那就必須要依據經典聖教的開示內容而有所知解,進而得以實證而勝解這些真實義;然後依據聖教量的開示內容而修行去驗證,進而能夠如實證得因果的所依,也就是說證得法界的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而進而能夠轉依如來藏的清淨體性而行菩薩道,因此而有了對於法界實相心現觀的般若智慧;有了這樣的般若智慧的現觀,再配合聖教量的開示來驗證,再加以比量的思惟整理。這才是 佛陀教導我們的道理,這樣才可以成爲下一個階段用功的前提成就。因爲這樣符合三量的道理而去實踐,就能夠一分一分的增長自己的智慧,輔佐以自己收集廣大無邊的福德,最後成就了究竟佛地的一切種智,來圓滿成佛之道。
所以,緣有哪些呢?一般來說,可以從很多個不同的層面分類來說;這些分類乃是依據不同的根器,不同的衆生以及不同的修證階段而說,這樣就有許多不同的分類。而今天我們則是以一般人所知,而且是粗略的來分類說明,深細的部分今天是無法討論到;如果有機會參加我們正覺講堂的禪淨班,我們的親教師會在課程當中來加以說明。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淨空法師信受譚崔密教的婬欲大惡見

淨空法師說;
「密宗的阿彌陀佛懷裡頭抱的明妃

那個清淨叫真清淨

為什麼呢?他不起心動念

能不能到?
能做到成佛了!」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懷裡頭抱的明妃,不起心動念就成佛了!

~這不就信受譚崔密教的婬欲大惡見

佛云:
「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忘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楞嚴經》卷九──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中道實相觀;中道實相心

中道實相觀
第八識真如心不墮二邊,不於六塵起作意;本性如此,非因修得。是故遠離二邊者,非以意識心之遠離二邊而言也;乃是以意識之現前觀見自心如來藏從本以來不墮二邊,現觀自心如來藏從本以來不念一切法、從本以來不貪不厭一切法、從本以來不分別六塵萬法、從本以來不起欣厭之心、從本以來無得無失、從本以來無取無捨。意識覺知心證得本來已自存在之第八識如來藏後,如是現前觀察如來藏之中道性實相已,意識心隨即轉依此自心如來藏不墮二邊之體性而住,了知如是實相,解脫於分段生死,解脫於無明,解脫於生死與涅槃二邊,方名實證中道實相觀者。如是親證已,不妨自心如來藏仍如是繼續安住中道實相境界中,而以意識繼續分別諸法,以意識繼續隨 佛修學一切種智妙法,以意識繼續分別眾生心性,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施設方便。如是有「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取捨」而不離「二邊境界」之意識心,與從來「不落是非、成敗、苦樂、欣厭、得失、取捨之二邊境界」之自心如來藏,同時同處而運作不斷,出生中道正觀,了知法界實相,並以如是智慧以利有情永無窮盡;如是證知、如是現觀,方是發起真正之般若慧者,非如惟覺之意識思惟錯解者。如是親證者,方是真正之中道實相觀也。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的?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11
由正偉法師開示:
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裡來的?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enlighten.org.tw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影音連結: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三乘菩提正知見「學佛釋疑」系列的節目。今天我們要與大家一起討論的議題是: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裏來的?
宇宙和生命是從哪裏來的,其實這個題目是很多人所關心的議題,也是古今一切有智慧者所希望能夠瞭解的議題。關於這個題目,從一般人所謂的宇宙及生命的議題,從佛法當中來看,概括而說就是:宇宙和生命的真實相到底是什麼?一切宇宙到底是從何而生?一切生命衆生是從何而生?而死了又從何而去?這些生命的生生死死,乃至有情生命所住的宇宙器世間,也是壞空成住的不停變化,乃至整個宇宙到底是怎麼生成的?又是怎樣的變異轉變,接著又慢慢壞滅而歸於空無呢?這當中真正的原因爲何呢?所以,這個議題其實就是生命與宇宙的真實相到底是什麼。
有的宗教說,生命和宇宙乃是某一個有情造物主所創造的。例如一神教的人說:有情乃是上帝創造的,然後再創造亞當、夏娃,然後才有其他的有情。但是這是違背事實與正理的;因爲,如果上帝可以創造亞當、夏娃的話,那爲什麼後來的人需要透過亞當、夏娃兩性和合的生殖呢?而且,爲什麼上帝創造的有情,有不平等的現象出生呢?難道上帝的心不平等嗎?其實這樣一神教的說法,是於道理講不通的,有很多很多的矛盾現象出生。也有的宗教認爲,上帝是大梵天出生的,有的說是無極老母出生的,有的說是無生老母出生的……林林總總這些都是一樣的說法,只是用不同的名字和說法來陳述罷了,實質上來說,都是由一個造物主有情來出生有情生命與宇宙的。但是這樣的說法,是不符合法界現量的事實的現前觀察;也不符合邏輯上的道理,是說不通的,所以比量也是違背的;同時也是違背 佛陀的至教量。
其實從法界的真實相以及 佛陀的至教開示來說,有情的生命和宇宙,都是由衆生的第八識如來藏心所出生的,因爲一切萬法都是由第八識如來藏所生所顯。當然,各個有情的生命,以及整個宇宙器世間,都是由法界實相心如來藏而出生;只是各個有情的五陰生命,由各個有情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含藏業種,各人的如來藏又依據各人的自業,而出生不同的果報來受生,這樣出生成長,乃至最後死亡,又重新投胎,這樣輪迴不止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三縛結的內涵~我見、疑見、戒禁取見



第10集 三縛結的內涵 之開示文稿:
上一集已經由正緯老師講完斷我見,接下來由我來為各位菩薩講解斷三縛結。為什麼要講斷三縛結?因為只要你能夠瞭解三縛結的內涵,你就可以自己判斷什麼人可以依止?什麼人不可以依止?同時也知道,聲聞菩提的路應該怎麼走?斷三縛結,主要分成三個部分說,第一個部分是三縛結的內涵,第二個部分是三界中的我見,第三個部分是如何斷三縛結。
我們先來講第一個部分三縛結的內涵。什麼是三縛結?三縛結其實就是三種煩惱!「煩惱」在一般人的認知裏面,就是心裏掛礙著某一件事情而有苦惱,把這樣的一個心行當作是煩惱。但是在聲聞解脫道當中,煩惱的定義並不是只有這樣;凡是會障礙出離三界生死的心行,都叫作煩惱。那麼即使你對某一件事情的感覺,心裏是快樂的;但是只要這樣快樂的心行,是會障礙解脫出離三界生死,那麼這樣快樂的心行,仍然是屬於煩惱所攝。那麼什麼樣的心行會障礙出離三界生死呢?主要有六種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這六種根本煩惱,就是聲聞菩提當中所要斷除的煩惱。
我們(接著)來講什麼是貪?貪就是被可愛的境界所制伏。譬如說一個面臨五欲(財色名食睡或者色聲香味觸),這樣可愛的境界;面臨這樣可愛的境界的時候,你的心裏沒有辦法拒絕它的誘惑,沒辦法說「不」,這樣的心行就是貪。再來說瞋,瞋就是被不可愛的境界所繫縛,而起了種種惡心行,這樣的心行就叫作瞋。再來說癡,癡的定義很廣,就是無明,或者說沒有智慧,但是在聲聞解脫道當中的癡,指的就是沒有斷除煩惱的智慧。阿羅漢在具足十種斷除煩惱的智慧以後,他就把癡結給斷了;但是他還有佛菩提道的無明還沒有斷盡,所以阿羅漢並不是一個真正斷癡的人。再來說慢,慢有七種;與人較量,高抬自己,就是慢(較量於他,令心高舉)。但是還有一種慢,是阿羅漢必須斷除的,就是我慢:把五陰當中的一陰,當成常住不滅的我,然後依於這樣的一個常住不滅的我,覺得讓自己的五陰的存在於三界中,有喜樂。那這樣的一個我慢,就是會障礙出離三界生死。再來說疑,疑的定義很廣,有世間法上的疑,有出世間法上的疑,也有世出世間法上的疑。那麼如果在聲聞解脫道當中,只是單指對三寶的疑,還有對我見的疑。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中道實相;中道義


中道實相
如來藏(阿賴耶、菴摩羅識)異熟性故,其體永不壞滅而內容有變易、有作用,故成佛時能變為真如,故非常非斷。如來藏於五位中及無餘依涅槃中皆自在,故非無常。不生滅之主體識中、有諸異熟及等流種子流注變易,故非是常,故有作用。唯如來藏非有變易(主體自在、不生滅、不增減故),非無變易(內有異熟果種及修道清淨法種流注變易故)。非有作用(離六塵見聞覺知而於五位中寂照不滅任運隨緣而不動故,醒時亦同故),非無作用(若無作用,一切有情頓成死屍)。故唯如來藏非常非無常,非有變易非無變易,非有作用非無作用,名為中道實相。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中道純真、中道智



中道純真
每當有人這樣為你說中道:「中道就是我們覺知心不要落在常邊,也不要落在斷邊;既不要討厭別人,也不要喜歡別人,這就是中道。」你聽了就說:「你這個中道錯了!人家真正的中道是第八識真實心的中道,是本來就不落於兩邊,這才是真的中道。不是把覺知心經過修行以後才不落兩邊。」你有了這個知見,就說你對中道的知見是純粹正真的:「中道純真」。這時你對佛菩提道的正知見已經建立起來了,信心決定不會退轉了,所以成為「 信心住」,這表示信根已經成就了;信根成就以後自然就會住在這種信心之中,成為「信心住」的菩薩,就是初信位的菩薩了....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佛教的根本教條是什麼?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次我們要介紹的主題是:佛教的根本教條是什麼?
實際上,佛教並沒有特別施設一些規範,然後一些強制的、不合理的;完全是順著如何成就佛道而來的。所以,佛教如果要說真正有一個嚴謹的教條,我們就可以說是四不壞信。
何謂四不壞信呢?就是對於四種應該信受的,要予以強力的信受。這個四不壞信,就是在一乘佛道上的三歸依以及受菩薩戒。因為一乘佛道就是能夠邁向佛地,而不會流連於二乘,甚至是外道的惡見中,如此就可以圓滿佛道。因此,四不壞信是一切學佛人所應當遵從的,也就是說,應當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以及持守戒律。
關於最後一項的持守戒律,許多的眾生以及學佛人都非常的擔憂,想「我為什麼要去將自己束縛?」然而卻不是如此。以佛法來說,真正的本心祂是自在的,祂沒有受戒,也沒有持戒,祂是於戒自在,而且於一切萬法自在;因為我們的本心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祂沒有見聞覺知。初聞到這樣深的法的人很難相信:「如來藏為什麼不能跟我一樣,能夠看得見世間的物體呢?為什麼聽不到世間的聲音?」這就是佛法非常與眾不同的地方。因為 佛陀親證這個如來藏,所以將如來藏的所有的內涵,都一一予以親證,沒有一點點遺漏,如來藏祂的體性就是如此。所以,根本的教條要說的話,就是要建立正確的大乘法的知見,也就是說這叫般若正見

參雜男女雙修混充佛教來屠害眾生的生生世世法身慧命為「黑心宗教」政府卻無能管制!

政府全力打擊黑心食品,避免大眾健康受到威脅,令大眾鼓掌;達賴喇嘛說自己是100%的佛教,可是卻參雜男女雙修混充佛教來屠害眾生的生生世世法身慧命為「黑心宗教」政府卻無能管制!

政府全力打擊黑心食品,避免大眾健康受到威脅;

政院七大行動打擊黑心品 食用油醬油鮮乳生活必需品優先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單元,我們要一起來探討的是「佛為什麼要度眾生?」這個題目。
在《金剛經》中有一段經文,相信電視機前面的觀眾一定都很熟悉,就是 釋迦牟尼佛對須菩提尊者說:【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既然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那為什麼諸佛世尊在人間示現成佛的時候,都要度眾生呢?又是什麼道理而說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呢?今天我們就從這兩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在前面一集探討「佛陀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必須菩薩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以上時劫,透過五十二階位的修學,才能夠具足圓滿成佛所需的福德與智慧;然後才在一世界中示現受生人間,八相成道,成就究竟佛;而且每一個佛世界,都只有一佛住世弘化,不會同時有二佛住世。這個歷程及結果的示現,代表著幾點重要的意涵:第一,諸佛都在人間示現成佛;第二,諸佛都是菩薩歷經長劫修集圓滿成佛所需的福德與智慧後,來人間示現成佛;第三,每一佛世界都只有一佛住世弘化,不會同時有二佛住世。
這第一點說諸佛都在人間示現成佛,諸佛都是來人間八相成道,示現成佛。所謂八相成道,是指從兜率天降、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這八件事代表著諸佛在人間示現成佛由始至終的歷程。這次人間示現,與之前菩薩五十二階位中超過三大阿僧祇劫世世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最大的不同當然就是「成道」,也就是成就究竟佛道;因此,成道雖然只是最後身菩薩示現成佛的八相之一,但卻是八相中的主腦,所以特別標出「成道」之名,用以代表整個示現的歷程。
在這裏我們要特別說明的是,八相當中第一相的從兜率天降,也就是兜率降生。兜率就是兜率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這個兜率天又分為內院與外院,內院是最後身菩薩教化諸天天人的淨土,外院則是天人享樂的地方。經中說 釋迦牟尼佛是從兜率天降生人間示現成佛;彌勒菩薩現在也在兜率天彌勒內院,盡其一生說法度眾。到了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都滅了以後,彌勒菩薩見時機已成熟,就會從兜率天降生人間,繼續 釋迦世尊之後在娑婆世界成佛,是為 彌勒佛,我們尊稱為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所以,彌勒菩薩又稱為一生補處菩薩,就是盡此一生就要遞補佛位;在彌勒內院盡此一生,就要示現來人間遞補佛位。這裏所說的時機成熟,就是指有緣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佛陀是什麼?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單元,我們要一起來探討的題目是:佛陀是什麼?
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Buddha的音譯,簡稱為佛。爲什麼稱為佛?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為佛?首先要從佛的十號,就是佛陀的十種稱號所代表的意涵來加以瞭解。佛陀的十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首先來說如來如來是說,佛陀所宣說敷演的一切法教,都是依於親證如實正慧而說,都是沒有虛妄,沒有變異,真實如理,沒有顛倒的;因此稱為如來
第二個是應供。人天應供的簡稱就稱為應供,是說佛陀無量修行已經圓滿成就,福慧具足,能夠饒益教化一切有情;所以應受天上人間以種種的香、花、瓔珞等等最上的物品來供養,因此稱為應供。
正遍知也稱為正等覺,是說佛陀圓滿具足一切種智,對於一切世間法,二乘人所修的出世間法,乃至菩薩進一步修學的世出世間一切法,都無不覺悟、無不了知,因此稱為正遍知;又能以此正知的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就無上覺,所以稱為正等覺。
第四個稱號是明行足。明行足,這裏「明」指的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三明;「行足」是說佛陀身、口、意業都已經善修圓滿,真正的清淨,因此稱為明行足。

學佛是否需要捨離一切的欲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再次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談的題目是:學佛是否需要捨離一切的欲望?之所以會有這樣題目出來,最主要是因為許多人對於佛教有非常負面的印象,認為佛教不僅是一方面叫人家捨弃所有的欲望;另外一方面,看起來又好像不能夠善盡社會的責任,逃避一切社會的責任一樣。所以,我們今天應該要藉着這個場合,來跟大家說明這個基本的差異。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我們說所有的修行其實如果從解脫的立場來看,不外乎是要排除煩惱、對治煩惱,那麼煩惱有許多時候都是由於貪欲所引起;所以,其實在世間的許多的宗教,只要談到所謂的煩惱這些事情的時候,也都是以貪欲作為要對治的目標。
比方說一神教來講,比方說基督教、天主教。他們也在教信徒,希望信徒不要完全著重在世間的這些榮華富貴,而是要把天上所謂的上帝身邊的這些榮華富貴,當成真正的榮華富貴,要能夠摒棄世俗的東西,勇於去追尋上帝的腳步,按照上帝的指示去做事情。這是一神教。
那麼東方呢,移到東方來看,東方的印度教其實也有異曲同工。比方說,東方的印度教其實吸取了部分佛教的名詞,他們也在說世間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幻化的,所以大家不應該費很大的力氣去執著這些幻化的事物,而應該清淨少欲,才能夠跟真正的「梵」合而為一等等。像這類型的說法,在印度教裏面也是屢見不鮮的。
再來看看中國的本土,有所謂的老莊道家。在老莊道家裏面,其實關於少欲、知足常樂這方面的教誨其實也很多。比方說,老子就認為說,追求外面的物欲,比方說色、聲、味等等,如果一味地追求的話,反而會讓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真正的東西,耳朵聽不見真正的聲音;所以像這樣的結果,追逐外面的五欲的結果,反而會使得人喪失了靈性;不能夠知足少欲的話,就會因為我們五項感官的盲目,接下來就會引起了許多的災難。所以在老莊道家裏面也是教大家要少欲知足。所以,從這一點立場來看,的確在世間裏面許多的宗教,也確實都教大家要遠離這些欲望

何謂佛教?


各位觀衆大家好: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由正覺教團爲大家所製作的「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系列。因爲今天是第一集,所以我們也趁第一集的時間,很簡短的來介紹我們錄製這個系列的緣起。
正覺教團從1997年公開對外弘法以來,一直以幾個特色聞名於佛教界,並且是佛教界的一股清流。首先,就是正覺教團忠實而且完整地呈現了 佛陀的教法,所以在正覺教團裏面,學員所修習的教法不是單一一個教法,而是我們主張全面性的修證。第二個特色是,正覺教團的教法貫通了大乘、小乘,或者我們說三乘佛經的義理。比方說,正覺教團裏面,學員所學到的解脫的道理,其實不僅適用於比方說我們說傳統阿含部所介紹解脫的道理,其實這個解脫的道理,甚至是一以貫之,到大乘經、般若經一樣都一體適用。所以,我們這樣看來,在這個特色上面,在目前的佛教界的話是比較難得見到的,也就是說,把三乘佛經整個融會貫通介紹給大家。第三個特色就是,正覺教團一直努力想要把 佛陀的整個教法,用簡單、清楚又容易實踐的方式介紹給大家;所以我們在每一種的書籍跟每一種的弘法的實施方式裏面,我們都爲大家介紹了清晰的修行原理跟實踐方法。
再過來呢,因爲正覺教團本身的運作,都是由受持清淨菩薩戒的義工所組成的僧團;所以在整個的運作上面,一般的學員所感受到的,也都是非常清新的氣息。正覺教團在弘法的這十幾年當中,讓爲數龐大的一群的學員們,可以省卻了在浩瀚的佛教書籍中自行摸索、苦苦追尋的時光;學員往往在兩到三年之間,只要按照教團裏面的教導,往往都能夠循序漸進,可以學到對於整個佛法架構清楚的瞭解跟掌握。另外,學員們也會學到,容易上手又容易保任的禪定的方法;那再過來,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知道,爲什麼要參禪,怎麼樣去參禪,然後接下來,參禪之後,明心見性的狀況又是如何。由於這些特色,所以在十幾年弘法的過程中,利樂了非常非常多的學員。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大乘非佛說即是謗佛謗正法其果報比五逆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還重!

印順法師認為極樂淨土非真實有!彌陀信仰是太陽崇拜之轉 !嚴重違逆淨土三經佛說,名為謗佛謗法。 ___平實導師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0-9/book3004.htm

假若有人入了物理學殿堂卻宣稱: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子虛烏有!穿鑿附會!

你想!他會不會被轟出去.......(以世間法來說! 這叫做欺師滅祖之不入流者!)



爾今台灣佛門殿堂有位廣為諸山大德長老推崇備至的人卻宣 :

極樂淨土非真實有!彌陀信仰是太陽崇拜之轉化!

(極樂淨土彌陀信仰是子虛烏有!穿鑿附會!)

你想!他該不該從佛門中轟出去.......

(((實在是必須特別善意的提醒敬告警示邪師及學術界博士教授等眾生!如是謗大乘菩薩藏將會有比五逆十惡更嚴重的"捨一切善根"大惡報!因遮障眾生菩提道的修行,斷眾生法身慧命,故得五逆十 惡尚且不致於得的極重惡報"捨一切善根"墮於無間地獄大惡報!)))

「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入楞伽經

「於佛所說聲聞乘法、緣覺乘法及大乘法,障礙覆藏,令其隱沒,乃至一頌。、、、、先所修集一切善根,摧壞燒滅,皆為灰燼。不久便當肢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無依行品第三》。

「造作阿鼻(無間)地獄惡業,即時燒燃一切善業。、、、、能令命短,若百年命,二十年盡。思念所求,皆不可得」《正法念處經卷十三 地獄品九》

「除滅隱障佛法,令諸眾生不得信佛,又教他人令住隨喜」,果報在阿鼻地獄第十三別處「苦惱急(:一切苦旋);又「非法說法,復教他人令住隨喜;常毀聖人」,果報在阿鼻地獄第四別處「野干吼」。《正法念處經卷十四、十五》

「諸根常缺,永不聞法音,設使得聞者,復生於謗法,以謗法因緣,還墮於地獄」《入大乘論》毁謗大乘菩薩藏會一再惡性循環的下阿鼻地獄,可悲至極!

「若有眾生出佛身血、誹謗三寶、不敬尊經,亦當墮於無間 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地藏菩薩本願經》卷1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願王(誹謗正法者,罪業深重. 連最慈悲,接引門檻最低的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亦拒絕接引!)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33.佛教是厭世或出世的宗教嗎?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33集
由正均老師開示: 
佛教是厭世或出世的宗教嗎?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影音連結: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http://www.enlighten.org.tw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來跟各位談談說:佛教是厭世或出世的宗教嗎?
佛教這個一詞是因為傳法者是 佛,我們叫作本師,因而有佛教;後來因為修學者或信仰者,他各自偏好或觀點,因而進一步去分宗立派,那當然宗教的這個詞,有時候又析分出來宗門跟教門。那其間的關係,各位可以參考 平實導師在《宗通與說通》這本書裏面的開示。其實我個人覺得說,這個題目有一點在語詞上的矛盾之處,也就是說,因為佛教指的是一個教派,它本身沒有所謂的厭世或出世的問題。假如你一定要說厭世或出世的問題,當然是應當指的是什麼?修學佛法的人。因為是有情,然後再加上他能夠了知或所能夠證知的法義是有所差別,所以才會產生所謂的厭世或出世的問題。然而「佛法」二字,我剛才特別地說明,這個佛法二字是因為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差別的不同,所以往往不一定受學到真正的佛法;而即使受學到真正的佛法,也不一定能夠受學到了義的法,更何況能夠進一步去親證祂。所以才會有種種千差萬別的狀況。
那麼為什麼要問說,佛教是厭世或出世的宗教呢?因為一般人總覺得說,學佛好像是很灰色的,這個帶有一點消極或厭世的狀態。因為說看到真正的學佛人,他要持種種的戒律,乃至要多分少分地遠離五欲,他就會覺得說,這個不是一般人要過的日子。因為他所要求的是要什麼?要及時行樂啊!那麼當然這一種厭世或出世的看法,他就因此而產生。可是如同前面所說的,厭世與出世要看每一個人受學的佛法,乃至於說他往世根器的差別而來作討論;所以,討論這個問題就要往前推到說,每一個人受學佛法的環境,受學佛法的動機,乃至於說他過去的種種善根福德的差別。
先來看看說,一般的人生。有人也許會這麼說:「唉呀!我們就無可奈何!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生到人間了;既然生到人間,那只好無可奈何,就要隨順世間的業行。」所以從小開始就要努力地讀書,那當然有可能的話,最好還是能夠名列前茅。絕大多數的人在享受父母供養的好日子過完以後,開始就要面對自食其力這個問題;所以就在職場上努力地經營,卻永遠感覺說,好像這個事情永遠做不完。當然這個過程中,也許又會有產生什麼?產生有追求心儀的對象。假如說這個事業跟家庭兩件事情都能夠很順利圓滿的話,那這個真的是人人所羨慕的天之驕子。可是事實上卻沒有辦法盡如人願,有時候甚至於會一下子從雲端而跌到谷底。這個時候到底是要怨天尤人,還是要重起爐灶呢?眼看著時不我予,不禁淚灑滿面、心灰意冷,可是人生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不管說有人是意氣風發不可一世,但是他一樣無法突破人生最大一個關頭,也就是死亡。親人能夠圍繞在一旁,當然是最好的,可是很多情況,都是一個人面對最後一刻。那這個時候有些人不免就會想說:「那我們到底一輩子賺這麼多錢,到底目的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賺更多的錢嗎?」那麼這樣回想以後,卻好像自己的一生,自己在背後綁了一根竹竿,這根竹竿延伸到身體的前面;然後這個竹竿前面又綁了一個什麼?紅蘿蔔。我們永遠只能看著那個紅蘿蔔,一直想要向前,卻永遠一直沒有辦法咬到那個紅蘿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