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傳奇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佛教以及道教當中的僧人以及道士比較容易造作地獄業,所以地獄門前的僧人以及道士比較多。像這樣的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呢?有必要來加以說明清楚,以免自己妄造惡業而不知。不過在講解之前,我們先要解說什麼是地獄,地獄有哪些,是因為犯了什麼樣的業而會在地獄受報。在了知了之後,再來解釋「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到底正不正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出現。
首先,我們來談一下地獄。一般人所認知的地獄就是陰間、陰曹地府,認為人死後就會到陰曹地府來接受閻羅王的審判,如果審判的結果是好的,就可以當人或升天;如果審判的結果是不好、有罪的,就要到陰曹地府來受罪。像這樣的說法,與佛教的說法是有相當的出入,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我們要將地獄的內容來詳細地說明,才不會積非成是。
地獄梵語名叫作那落迦,在那裏具足了許多苦,並不是一般人所能夠忍受的,所以沒有一個眾生會喜歡去到地獄;可是因為業報的關係,也就不得不到那裏去受苦。我們依據《長阿含經》卷十九的記載,地獄是位於四大洲的外圍。也就是娑婆世界有須彌山,須彌山有四大部洲圍遶著,四大部洲有八千天下圍遶其外,並且有大海水周匝圍遶八千天下。在大海水當中有大金剛山,也就是所謂的大鐵圍山,圍遶著大海水,那在金剛山之外,又有第二個大金剛山。在這兩個金剛山當中是非常的黑暗,就算是日月神天有大威神之力,也不能夠以光芒來照耀這個地方。所以說,地獄是位在須彌山的外圍、兩個大金剛山之間的地方,那個地方非常的幽暗,是日月神光也照不到的地方。
接下來,我們來談地獄有幾種。我們今天依據《長阿含經》卷十九的記載來說明,一共有八大地獄,那就是:想地獄、黑繩地獄、堆壓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獄、燒炙地獄、大燒炙地獄以及無間地獄。在每一個地獄各有十六個小地獄,小地獄各個縱廣五百由旬。所謂一由旬的長度大約是行軍一天的路程,大約是二十多公里的長度。小地獄的名稱呢,有黑沙地獄、寒冰地獄等等。當眾生受完大地獄之罪之後,要一一經歷這十六個小地獄,等到所有的罪業都受報完畢了,才能夠出離地獄。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不執著是不是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呢?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繼續「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系列。我們今天要跟大家談的題目是:不執著是不是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呢?
爲什麼要談這個題目?我想凡是從中華文化所普及的地區,大家對於一些精神層次的事情,往往也都有一致性的熏習。比方說,我們在蘇軾的《前赤壁賦》裏面,會讀到這樣的字眼:「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我想只要讀過《前赤壁賦》的人,幾乎都會對這些文字以及裏面所描繪出的灑脫自在的自境,而心怡不已。又譬如說,我們常常有聽到所謂的楊慎的《臨江仙》裏面有寫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等等,也是同樣的意境。甚至我前一陣子還看到,在日本的節目裏面,還有專門在談這些詩詞歌賦的事情,談到的也同樣是這個樣子令人非常嚮往的這種境界。
我們說這些詩詞歌賦之所以存在,一方面必然是由於先民們所面對的環境,有著許多天災人禍的困苦,在面對這些無能爲力的困苦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有任何一個層次的精神解脫呢?這個時候,當然很自然的,就有所謂的老莊道家的這個解脫的方式,會在許多的地方會展現,這些地方所展現出來的,幾乎一致性的,都是非常的灑脫、自由自在,並且好像是無所束縛般;可是在無所束縛之中,又似乎能夠每一個地方,都發現它是生機盎然。所以這些個意境,從古到今不知道羨煞多少的人。
當然由於,本來這些事情本來就是我們所謂的中國文化的或是中華文化的底蘊,所以很自然的在中國地區,古時候中國地區的人們,當這些人們接觸到佛經,傳過來的佛經的時候,也必然會想辦法,用原來我們所理解的意境跟所習以爲常的這些解釋,來看待佛經。所以,當一般人看到《金剛經》裏面寫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者看到《心經》上面寫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看到這些呢,往往也都會用剛才我們給大家看到的,類似像剛才的詩詞歌賦那樣子的一個境界,來去理解、來去解釋《金剛經》或者《心經》。比方說,我們先看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爲這一句實在是《金剛經》裏面的一大名句,大家幾乎都耳熟能詳。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何謂一心不亂?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探討的問題是:何謂一心不亂?
「一心」這個詞在中文中本來就常被使用,像說萬眾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團結一心,都是在說大家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共同的完成一項艱鉅的任務。那如果說是各懷一心呢?那就各自懷著不同的想法,不能夠同心齊心,那就會像《三國演義》裏面所說的:「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亂矣!」另外說到個人呢,則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全意、心意專一的意思;相反詞則是三心二意、見異思遷等。像如果有人對兩方面的事物都惦記著,放不下心,就說他一心掛兩頭。另外我們常聽到老一輩的人用台語來說年輕人「心無定性」,也是一樣的。因此,依一般中文的用法,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專一的意思;進一步說到一心不亂,那就是專注一事、心無雜念,不思慮、不攀緣其他事,使心不散亂、不動搖的意思。
佛教中所說的一心,當然基本上也會有一般用語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專一的這個意涵。比如經典中常看見佛弟子前來見佛的時候,都是「一心合掌,頂禮佛足」,然後「一心合掌,瞻仰如來」,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暫捨」,都是要一心。因為佛法中強調「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認為如果心散亂不定,就難以得見諸法的真實相,進而成就道業。正如同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面有這樣子的開示,龍樹菩薩說:「『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蕩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得好照。」(《大智度論》卷二十六)散亂的心就如同水波蕩漾不停時,不能夠從水面上映現來看見自己的臉面;風中吹動的燭燈,也無法好好地照亮周圍的環境一樣。因此,佛道修學中的聞、思、修、證,無不賴於一心不亂的定心。
像在《華嚴經》當中,普賢菩薩說了一首偈,這首偈的開頭就這樣講,說:「汝等應離諸疑垢,一心不亂而諦聽,我說如來滿諸度,一切解脫真實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九)普賢菩薩要大家拋棄一切心中猶疑的垢染,一心專注地聽祂開示諸佛如來圓滿六度及十度波羅蜜多,解脫一切煩惱塵垢,成就真實不虛妄的法道。
那另外在《長阿含經》裏面也記載了 世尊告誡弟子們,日常的生活行住坐臥、飲食、便溺一切的作務中,都要依於 佛陀所授的律儀軌則,常念一心,不失威儀,這樣子攝心精進於道業,這樣才是一心。佛陀這樣子開示,說:【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執持衣鉢,受取飲食,左右便利,睡眠覺悟,坐立語默,於一切時,常念一心,不失威儀,是為一心。】(《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
像這樣子在日常作務中攝心正戒、精進道業的一心,這是屬於「事一心」。也就是說,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稱為一相三昧,就是以決定心不猶豫、不懷疑地專注於一種行門,緣一不亂,離諸邪思,攝心不散而得到正定,這就是一行三昧。
最常見的就是念佛法門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雜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無雜念,只有佛號的一心,這是事一心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來跟大家談談: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很多佛法中的名相,被一般人所引用,已經產生跟佛法中原有的義理是不相同的意思。譬如說,現在有所謂的在劫難逃,其中的「劫」字已經跟佛法中原有的「劫」的意涵,已經有一些出入了。或者是說,很多世間法的名相也被學人所引用,而產生了與佛法有關的意涵,譬如說「紅塵」、「異教徒」等等。那麼這一種在文化演變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現象,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應當要瞭解的是,這一些名相被引進佛法之中,它在佛法的意涵爲何;或者是說,可不可能藉這種所謂的文化交流的過程,方便爲世人或是爲學習佛法的人,種下一些真正佛法上義理的種子呢?要思惟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瞭解一下:紅塵是什麼?而看破紅塵又是什麼?
漢朝班固《西都賦》裏面有這麼記載:「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也有古人說:「地居形勝,天助幽奇,門開而紫陌相連,路僻而紅塵不到。庭除冉冉,坐對閒雲;苔榭時時,臥聞幽鳥。」這個意境真的是好美!所以一般而言,紅塵這一詞是從人潮來往很多而產生種種的塵土,所以說紅塵滾滾;或者有著人間熙來攘往或是人多事雜,而引申爲說,富貴人間的繁華景象的意思。從這樣看來,看破紅塵就有一點想要遠離這一些紛紛擾擾塵世的意涵;或者,有的是已經不再眷戀這些曾經已經受用過的這些繁華景象。所以說,厭倦官場的這些虛幻的富貴生涯,然後嚮往著什麼?嚮往著簡單然後樸實的山林田園生活。或者是說,想要遠離從前總是被侵擾而不如意的這些環境,然後安安靜靜的重新生活。
那麼,紅塵這一詞被引進佛法之中,無非也跟上述的意涵有著一些關聯。譬如說,有一些菩薩他曾經這麼說過,他說:「自開自解自爲人,便向紅塵利有情。」而禪門裏面也有這樣的說法,出現紅塵這樣的名詞,譬如說:【師門送,謂青林曰:「恁麼去,一句作麼生道?」林曰:「步步踏紅塵,通身無影像。」師良久,林云:「老和尚何不速道?」師曰:「子得恁麼性急?」林曰:「某甲罪過!」便禮辭。】(《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卷一)當然這裏面就有更深一層的意涵,不過我們現在不講這個部分;只舉說紅塵一詞,已經被廣泛被佛門裏面所使用,然後作爲引導,跟後面所要說明的佛法義理,來作一個聯結。
現在回過頭來說,世間人爲什麼會看破紅塵?有人說:因爲某甲曾經受用過這些世間的榮華富貴,雖然曾經是一般世間人所欣樂的,但是他現在已經不再眷戀這些榮華的景象,反而羨慕田園的恬靜生活。又有人說:因爲某乙經歷了世間種種的酸甜苦辣,然後受盡了種種的苦雨風霜,當然這部個分是世間人一般所不喜歡的;所以因爲往事不堪回首,他決定要離開現在的環境。當然,還會有很多其他的種種的狀況,不過現在我們回頭來思考說:某甲、某乙他們看破紅塵之後,是不是已經離開了紅塵?沒有!大家都很有智慧,可以馬上洞悉出個中的差異。爲什麼說他們看破紅塵之後,其實是沒有離開紅塵?因爲充其量只不過說,他們雖然看破紅塵,只是離開一種他們認爲是喧囂的紅塵,而進入另外一種他認爲是清淨的紅塵,其實還是在紅塵之中,所以說其實是沒有離開紅塵的。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佛教對於抽煙、喝酒、賭博的看法如何?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是:佛教對於抽煙、喝酒、賭博的看法如何?
首先我們來談抽煙的部分,抽煙這一部分,我們從社會的觀感、健康、戒律還有修行來作說明。
首先談到社會的觀感這一部分,其實抽煙對於大眾來看,它會令大眾覺得不舒服。從一個不抽煙的人的感覺來看,香煙所產生的煙,跟燒其它東西所產生的煙,聞起來其實差異不大;對於一個不會抽煙的人,他聞到香煙的煙,其實他是不會覺得它是香的,他只會覺得他所呼吸到的空氣受到了污染。一個人如果在搭公車的時候,這公車上面有人抽了煙,事實上他是沒辦法躲開的,如果可以躲開,他還不會覺得怎麼樣;但是因為他沒辦法躲開,所以他會覺得很不舒服。還有譬如說,老闆請大家來開會,但是因為老闆請人來開會,所以你不能躲開;但是當中如果有人抽煙,那你不是喜歡抽煙的人,你也會覺得很痛苦,因為沒辦法躲開。所以一般對於不抽煙的人,他對於抽煙這一個部分,他的觀感其實是很不好的。那麼一個學佛人,他當菩薩他要度眾,他抽煙令人覺得觀感不好,那麼他就不應該抽煙,這是從社會的觀感來看。
再來講健康的部分。根據現代醫學的報導,抽煙其實是造成肺癌、膀胱癌還有胃癌這三種癌的因子;而且抽煙會造成慢性肺病,譬如說肺氣腫。所以,為什麼要在公共場所禁煙,因為抽煙對身體有害。那一個人呢,譬如說你在抽煙的時候,那大部分的煙其實都是自己燃燒完成的;一個人抽了一根煙,其實抽到的煙可能不到一半;但是這個二手煙,它是沒有經過濾嘴的,那變成說,如果旁邊有人,你在吸煙,那麼變成你吸煙別人受害了。那菩薩呢,學佛人呢,不應該有這樣的心態「我吸了煙然後別人受害」,這樣的心態其實是很自私的,所以學佛人不應該抽煙。這是從健康的角度來看。
再來從戒律來說,從戒律來看並沒有找到不可以抽煙。但是抽煙到底犯不犯戒?因為過去佛的時代,該戒的東西很多,但是,是不是說當時沒有戒說不准吸煙,現在就可以吸煙?
我們來看看《五分律》佛這麼說:「佛告諸比丘:『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五分律》卷二十二)
從這一段話我們來看,以前在 佛的時代,祂制了很多戒律。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如果說民俗風情習慣不同,那麼在這個地方,認為 佛當時所制的這些戒,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有民俗方面是不適合的,那麼我們就不必去把這個戒律拿來實行。但是 佛交代說,如果當時雖然 佛沒有在當時那個年代來制這樣的戒,但是因為現在的民俗風情習慣,確實需要來制這樣的戒律,那也應該要戒。也就是說,一個學佛人,也應該要去遵行目前所生活的風俗習慣這樣的一個社會。
所以,如果說一個學佛人,對於人家感覺觀感不好的時候,那麼一個學佛人,他應有的律儀就是不能抽煙。所以抽煙呢,再依據 佛剛剛所說的這一段話來看,抽煙應該是犯戒的;雖然戒律裏面沒有講到這一條,但是這是一個學佛人應有的律儀,所以抽煙從 佛剛剛講的這一段話來看,學佛人不應該抽煙。
或許有人會問說:「如果我跟人家談生意,那對方抽煙,如果我不抽煙,我的生意就談不成,那我抽煙是不是犯戒了?」從犯戒這個方向來看,到底有沒有犯戒呢?必須從根本、方便、成已這三個方面來衡量。那什麼是根本呢?根本就是說你想要抽煙,這是你發心,你的心裏有這樣的一個意圖,想要抽煙,這就是根本;那方便,譬如說你去買煙、買點火機,那你最後不管用什麼方式把煙點燃了,這個叫作方便;然後拿到嘴裏面,吸了一口就已經算是成已了。雖然說你跟對方談生意,你也真的有方便、成已,但是到底有沒有根本?根本從剛剛來看說,你是想要抽煙才有根本;但是今天你是要跟人家談生意,你不得不抽煙,那並不是你想要抽煙,而是這是談生意當中的一個方便。所以,從剛剛這樣來探討,如果你是跟人家談生意,你不得不抽煙,那就沒有根本;也就說,如果是這種情況呢,你就沒有犯戒了。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是我見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


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云何為五?

一者、聞修多羅說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虛空是如來性。是可見相令心生滅。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色者,則無虛空之相。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從本已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