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傳奇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五時三教之判教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前現代禪副宗長張志成老師,他因為李元松老師的捨報,所以他就開始尋覓怎樣是真正的佛法。結果他又看到平實導師這些書籍的內容,然後他開始來比對。也就是說,原來張志成老師他雖然在網路上發表了那篇文章,可是那篇文章事實上並不是他寫的;所以他心中並沒有說要為這個法義——雖然是現代禪表面上評論了 平實導師,可是事實上張志成先生並沒有要跟正覺同修會來進行法義的論證。所以當他在尋覓真正的佛法的義理的時候,他就有因緣終於瞭解到平實導師所說的這些法的內容,所以他後來就瞭解到原來平實導師所說的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他就在2006年向 平實導師懺悔,也就在2006年就進入了同修會修學正確的佛菩提道,並且在2009年就明心開悟;後來又在同修會中擔任義工,現在已經是同修會裡面的助教老師,而且正在邁向弘法的路途之中。
從這個例子——從張志成先生的這個例子,還有李元松老師的這種榜樣,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修學佛法裡面是應該要依法不依人,應該要依智而不依識。也就是說,什麼樣是佛法的真實義理呢?什麼是真正的成佛之道?應該要加以探究,然後應該回歸於實證的道理。而且要依智不依識,要依於理智跟智慧來作抉擇,而不是只是依於個人的情緒來作一些抉擇,否則的話就會對自己產生障礙。可是如果能夠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一定可以邁向解脫、邁向成佛之道的!
在這個自序裡面接著就談到判教的部分。平實導師的判教是依據玄奘大師的判教而進行,並不跟其他人一樣,而當時就有很多人對於這個判教產生了錯誤的見解。成佛之道所實證的內容,事實上就會導致一些見地,而這個見地也對於佛法的內容也會產生一些見解,而有實證者跟沒有實證者所見到的判教內容也會有所差異。平實導師所說判教的主要內容就是「五時三教」,而這個五時三教內容跟諸方所判的有所不同。平實導師所判的五時三教,這個「五時」指的是「華嚴時」還有「阿含時」、「般若時」、「種智時」還有「法華時」;「阿含」時跟「般若」還有「種智」這三時就是所謂的五時三教裡面的「三教」。也就是說,五時三教所說的內容它有所重疊,也就是五時裡面中間的三時就是所謂的三時教;這就好比說四禪八定裡面的四禪就是屬於八定裡面的其中一部分,意思是一樣的。所以這個五時三教裡面的內容它是有所重複,可是這個有它基本的一些道理,特別是三時教的部分,它還有經典的依據。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什麼是佛法中的孝道?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我們將一些初機的學佛大眾常會感到困惑的問題,把它們用簡單明瞭的說法,一項一項的為各位來解說。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佛法中的孝道」,究竟 釋迦世尊所教導我們孝順父母,它的真實義理是什麼?一般人都知道:一個人之所以為人,他最起碼作人的人格,就是要包括了「孝順、禮敬、供養父母」,否則連作人的資格都沒有了,這一點不論是古今中外,不論是學佛與否,都不會改變,因為這是世間的常法。
在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當中, 佛說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眾生無論怎麼樣的回報,都沒有辦法回報他們的恩德,所以佛弟子應當要盡一切的能力來報答父母之恩。在《阿彌陀佛經》裡面也說到:佛弟子要往生西方,必須要修集三福淨業;三福之中最起碼、最基本的就是世間福德,又叫作世福,它是指世俗本來就存在的人倫之道 (人間的善法),例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等。如果這個基本的福德都沒有辦法具備,那就代表這一個人呢,他連做一個人的福德都不夠。所以佛法之中,孝養父母是最最起碼的事情,如果一個人連這一點也做不到,那就可以知道,他根本還不具備有修學佛法的因緣,所以即使他再怎麼努力,在佛法上也難有進步。但是佛法中真正的孝,就只是孝順父母、奉養父母而已嗎?那這樣子與世俗人與儒家所說的孝,又有什麼不同呢?世俗的孝是「孝且能順」,是在世俗法上使得父母尊親能夠富足快樂,能夠不辱所生,能夠安養送死。一般的佛弟子則會知道,這樣子做只是讓父母這一生稱心快意,對於他們未來的無量生,不一定有實質的幫助;所以佛弟子會想盡辦法,讓父母尊親能夠和佛法結緣,能夠得到未來生的大利益,這才是佛法中的孝順。也就是,不但要救護父母的色身,還要能夠救護父母的法身慧命,這才稱之為大孝。也就是說,儒家之道如果只是安養父母的肉身,那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順,因為家中的犬馬,我們也都能夠安養啊!必須要能夠照料到父母的心、意、識,讓父母歡喜、沒有遺憾,這才叫作孝順;但是佛弟子除此之外,更上一層樓,不但要照顧父母的色身,要照顧父母的心、意、識,更要為父母未來無量生謀取福德因緣。
我們就用 釋迦世尊自己的例子,來為各位說明: 世尊的生母摩耶夫人,在 世尊出世後就往生了,所以呢, 世尊是由祂的姨母所帶大的,可以說是阿姨如母。當 世尊成佛之後,終於有一天回到了家鄉,祂的姨母波闍波提,求 佛能夠讓她出家,當時還沒有比丘尼出家的例子,姨媽求了三次, 佛也拒絕了三次,代表這一件事情,是 佛陀所不樂意去作的。波闍波提非常的難過,穿著破舊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悲傷的哭泣,被阿難看到了,(因為阿難是 佛的堂弟,從小就與波闍波提很接近)所以阿難就進去為她求情, 佛回答阿難說:「住!住!你不要再說了。這一件事情是因緣所成,不得不然;如果我讓女眾出家,就好像在稻田裡面長出了雜草,那麼正法之中的清淨梵行,就無法久住了。」結果阿難很慈悲,雖然 佛拒絕了他,阿難還是大著膽子,再次向 佛乞求,他說:「 佛啊!波闍波提是懷著至誠心來請求出家的,再說,您難道忘記了嗎?從您出生開始到您長大成人,都是她的功勞啊!這分辛苦養育的恩情,您要怎麼還呢?」也就是暗示 佛:如果您不讓姨媽出家,那就變成不孝哦!各位看看:這個阿難膽子大不大?或者說他慈不慈悲?其實在佛經裡面很多地方,我們都看得到阿難慈悲、老婆為人的地方。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鬼神附身是真的嗎?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單元,內容主要是針對一般學佛人想要瞭解的佛教基本常識,和面對生命中的各種疑難雜症時,希望透過佛法的角度,知道應當如何來看待這些問題。我們特別為您蒐集許多大眾亟欲瞭解和探究的題目,由本會多位親教師在節目中為您一一解答,並且為大家講述這其中的真實道理,希望能為普羅大眾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繼續收看。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鬼神附身是真的嗎?

各位菩薩,您相信這世間真的有鬼神存在嗎?為什麼會有鬼神道的有情呢?鬼神分為哪些種類呢?他們的受用、住處、壽量又是如何呢?被鬼神附身是真的嗎?如何排除鬼神的干擾呢?以上林林總總的疑問,相信會是您一直想要瞭解的議題,無奈泰半的資訊都僅止於道聽塗說、以訛傳訛而已。為了釐清有關鬼神附身的相關問題,我們特別利用這次電視弘法的因緣,為大家揭開鬼神道的神祕面紗,希望能使您對六道五趣中的鬼道、鬼趣世間,有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同時對鬼神是否真的能夠附身,乃至如何排除鬼神所造成的干擾等等,提出我們的看法供您作參考。

首先,我們來說明成為餓鬼道有情的原因。《大智度論》中說:「惡有三品,但造下品之惡,即生餓鬼趣中。」意思是說,惡業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的惡業,下墮地獄;中品的惡業,下墮畜生道;下品的惡業即生餓鬼道中。《正法念處經》中則說:「若起貪嫉、邪佞諂曲、欺誑於他,或復慳貪、積財不施,皆生鬼道。」《佛說業報差別經》中更說:「具造十業生餓鬼中,一身行輕惡,二口行輕惡,三意行輕惡,四慳澀多貪,五起非分惡,六諂曲嫉妒,七起邪見,八愛著資生即便命終,九因饑而亡,十枯渴而死,以是業故,生餓鬼中。」

從以上所舉述的經文,綜合有情下墮餓鬼道的原因,都是因為造輕的身口意惡業,譬如:慳貪嫉妒、諂曲欺誑、起非分惡、邪見顛倒、愛著資生等不善業,乃至因為饑渴、枯竭而死亡者,身壞命終,以此業因,下墮餓鬼道中。

根據《正法念處經》的記載,鬼神道有情由於生前所造身口意業的不同,而導致所成就的果報也各不相同。譬如:鑊湯鬼是由於生前受雇於他人造諸殺生之業,或者受他人寄放資財,而抵拒不還者,死後下墮餓鬼道中,成為鑊湯鬼,受鑊湯煎煮之苦報。又如針口臭鬼,則是生前用錢財雇用他人,為其行諸殺戮,死後下墮餓鬼道中,當針口臭鬼,受其咽如針鋒滴水不容之果報。其他尚有食吐鬼、食糞鬼、大力鬼等等,總有三十六種,可說是種類繁多啊!也就是說,有情為人的時候,以何等的身口意惡業對待其他眾生,死後下墮餓鬼道中,也必須因為法毗奈耶的關係,由自己來承受當時所加諸於有情身心的痛苦,使如影隨形的因果律,得以毫釐不差的如實履踐。

各位菩薩,雖然說鬼道眾生,總有三十六種之多,但概略的可以分為三大類,《瑜伽師地論》卷4云:「又餓鬼趣略有三種:一者由外障礙飲食,二者由內障礙飲食,三者飲食無有障礙。云何由外障礙飲食?謂彼有情,由習上品慳故,生鬼趣中,常與飢渴相應,皮肉血脈皆悉枯槁,猶如火炭,頭髮蓬亂 其面黯黑:……或強趣之,便見其泉變成膿血自不欲飲。如是等鬼,是名由外障礙飲食。云何由內障礙飲食?謂彼有情,口或如針,口或如炬,或復頸癭其腹寬大,由此因緣,縱得飲食無他障礙,自然不能若噉若飲。如是等鬼,是名由內障礙飲食。云何飲食無有障礙?謂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然,由此因緣,飢渴大苦未甞暫息。……如是等鬼,是名飲食無有障礙    。」

由以上彌勒菩薩的開示,我們可以看出餓鬼道有情的日子並不好過,不管是外障鬼、內障鬼或者是無障鬼,都常與飢渴相應,求諸飲食而不可得,若有少分得者,也都是人趣有情極可厭恚之生熟臭穢啊!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明證法師在喇嘛電台~海濤生命電視台開壇說法 明證法師錯解《佛法》之義,敬請大眾遠離,免被誤導!~

明證法師在喇嘛電台~海濤生命電視台開壇說法
明證法師錯解《佛法》之義,敬請大眾遠離,免被誤導!~

評:生命電視台的明證法師對於「眾生」之錯誤定義




影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xODEyODg4.html


評論:

  影片中第十五分鐘開始,明證法師開示中提到眾生有「無情眾生」與「有情眾生」,都是眾緣和合所生....。其中針對「無情眾生」一詞,末學認為此說不符佛法,佛法中無有此種說法,亦無道理可言。因為翻遍經典,不曾見到有哪部經說「無情亦是眾生」?也沒有「無情眾生」四個字。

  若彼要主張因為器世間無情也是眾緣和合所生,所以強言「無情也是眾生」。那何嘗汽車、手機、電腦、書本、塑膠現具、原子筆...等不統統是「眾緣和合所生」?可是佛教徒並不會指著電腦、手機、原子筆說這個叫做「眾生」?!所以明證法師不應將「眾生」一詞作望文性義。應該要依止聖言量為準。
  雖然說「有情」與「無情」皆是「眾緣和合」所生,但經中對於「眾生」的定義,早就有其標準說法,不能隨意解釋。眾生者是依「無明」、「業種」、「色蘊(四大或五大)」、「受蘊」(六入之觸)、「想蘊」(分別了知)、「行蘊(身口意行)」、「識蘊」等種種「因緣」來說「眾生」是依上述眾緣之「和合」而能出生(*註一)。所以無情沒有「五陰」,沒有內外六入者,包括死屍,皆不可名為「眾生」。然後上述種種因緣和合的「前題」,卻不能離於涅槃本際-第八識如來藏,而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之種種因緣和合;否則說「蘊處界虛妄不實」、說「一切法空、緣起性空」者,就變成了無因論的斷滅見。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宗通與說通第1集─本書亦名成佛之道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從這一集開始,正覺教團準備為各位介紹平實導師在西元兩千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叫作《宗通與說通》。這本書的內容比較深一點,但我們會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跟各位解說,歡迎大家能夠持續地收看。
首先我們來看這本書《宗通與說通》,它有一個副書名叫作「成佛之道」。為什麼這本書的副書名要列為成佛之道呢?那就是因為平實導師當時出來弘法之後,就發現佛教界與佛學界有一個看法,就是說把解脫道當成是佛菩提道。可是這樣的見解是不正確的,因為他們認為佛陀所成就的佛果跟阿羅漢是一樣的,跟二乘所證的阿羅漢果是一樣的,最多就是成就辟支佛果;也就是說,他們是認為佛陀最多就是一個獨覺而已。所以因為這個緣故,就把成佛之道變成只是二乘人所實證的一個內容,可是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成佛之道就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變成只是「聲聞之道」或者是「緣覺之道」。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平實導師就寫了這一本《宗通與說通》,並且把它亦名叫作「成佛之道」。
譬如說在當時的環境裡面有一本書叫作《成佛之道》,它裡面就這樣子說著:「太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關於太虛大師他所說的三個結構我們不必去探討它,這本《成佛之道》的內容就是根據「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的結構來寫成的。而且他說它裡面的內容是跟《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是完全相符合的。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什麼是「法」?(二) --「法」是五陰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的課程。那麼我們在這一邊將一些一般初機的學佛大眾常會感到困惑的問題,把它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一項一項的演說出來。
前面一集的節目,我們談到了,佛教中所說的「法」是指三界中一切的事物,統統都叫作法;法又可分為色法跟心法,色法是物質的現象,而心法則是心理的現象,佛教中所說的法就是色法與心法的總集合。
那我們來考考看大家,請問:大家現在正在看的電視機是哪一種法? 是的,電視機看得到,摸得到,是一種物質,所以它是色法。那電視機上面在放送的節目呢,是什麼法?有形有色,所以還是色法。那麼電視機要插電,請問:插頭裏面有電,那這個電是色法還是心法?雖然電是看不見、摸不到,可是電是電子的流動,是一種可以被測量出來的物質,因此電仍然是色法。再來,我們看得到電視節目,心裏就覺得很歡喜,這種現象是什麼法?是,這就是心法。我們的答案正確的話呢,心中想到:「對嘛!我就想說這是心法嘛!」在那一邊心中自言自語,這是什麼法?也是心法。這樣子大家都會區別了嗎?
所以說,法的內容有色法跟心法,不論是色法或是心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成的。比方說一朵蓮花,蓮花原本是一粒蓮子掉落在池塘的泥土中,得到了適當的水分、養分、日光、溫度,這個種子就發芽了,就長出了根、莖、葉,漸漸的長大,成為一棵生長在水中的植物;到了一定的條件,在特定的季節,它就開始長出花苞,然後就開花了。所以,我們能看到這一朵蓮花,花的背後需要累積許許多多的條件,也就是許多其他的法作為緣,共同和合的情況下,才能開得出這一朵花。這一朵蓮花是一個法,這一朵花它的因就叫作法性或法界,這個部分我們後面再說。也就是說,每一個色法有它的因,配合上適當的緣,這個色法才能出現。所以,法本身要依靠因與眾緣的集合才能出生,所以任何一個色法都是和合而來的、蘊集而來的。因此,佛法中就把色法叫作色蘊,就是說色法它是依著諸法蘊集而成就的。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什麼是「法」?(一) --佛教所說的「法」是指什麼?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游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的課程。我們接著前一季的節目,將一般初機的學佛大眾常會感到困惑的問題,將其分門別類,用簡單易懂的說法,將其一項一項的演述出來。前面一集的節目中,本會的蔡老師已經為各位說過:如果用現代物理學來檢驗 佛陀的教法,我們會發現:兩千五百多年前的 釋迦牟尼佛,祂在一生中所說的佛法是完全正確無誤的,而且絕大部分尚且是現代淺薄的物理學所不能知曉的部分。
今天我們就接下來,繼續來看看佛教中的「法」是指什麼意思?就一般人對於「法」的認知,「法」是指一種範式、一種原則、一種道理。然而在佛法中,我們說「法」這個字,這個範圍那就大多了。簡單的來說,「法」是指有漏世界的現象界,就是說我們凡夫所了知的一切世界中的一切種種的現象,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看得見的、摸得到的、還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是真實存在的事物、還是心中想像的影像等等,統統都叫作「法」;也就是說,我們所見、所聞、所想像的事物無一不是「法」。
比方說:我們會分別這個是桌子,那麼桌子這就是一個法;那個是椅子,椅子又是另一個法;桌子這個法它不等於椅子那個法。這是我,那是你,再過去的那一個是他;我是一個法,你是另一個法,他則是第三個法。又比方說:地球是一個法,月球是另一個法,宇宙又是一個法。我們現前看到的實際物體是法,而我的心中所想像的東西是另一個法,你的心中所想像的事情,又是另一個法。也就是說法包含了所有眾生所處世界的所有現象,無一不是法。這樣子您可能會說:那麼不就是一切我們所想到的東西,統統都是法了嗎?是的,就是這個意思。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切我們心中所知道的、不知道的,只要是一個「存在」,不管它是否有實體,都可以叫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