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忍氣吞聲是不是就是在修忍辱行?
在佛法裡面,忍辱的一個關鍵是在說有沒有起瞋心,所以,不論一個人是不是忍氣吞聲,或是說他跟對方一直口若懸河在作種種辯解,只要他是沒有起瞋心,這樣才叫作忍。就是說,忍它的目的很簡單,因為瞋會讓我們遠離眾生,遠離眾生可以攝受得度的因緣;因為他以後就不會想要再遇到你,他覺得遇到你,你都給他這種不好的臉色,你都給他瞋罵;所以,要看說這個人是不是起瞋心。那也看說,如果說你沒有起瞋心,你的教導是用疾言厲色,可是他非常的願意接受,這樣的話類似嚴師的管教,他也能夠相信,這樣也是學佛、教導攝受眾生的一個方式。所以說,忍辱行要看到底實際情況是怎麼樣。
如果說單純認為我受到委屈,所以我把氣吞下來,然後雖然很生氣,但是我還是努力在降伏自己的這個瞋心;雖然降伏不太了,至少我沒有轉身去罵他,說這樣叫作忍辱行,實際上并不完全是。因為忍辱中要看的是說無我。要想:辱從何來?辱就是有個忍辱的對象、所辱的對象,能夠發動忍辱;發動忍辱就是我能夠侮辱某某人,那哪一個人被我所侮辱。如果說這個人產生了我見,當然你就會受到忍所的對待——忍辱以及所辱。如果不是,要去想:那佛法稱什麼是為「我」?到底這因緣假合的、四大假合的這一個變化無常的色身是「我」嗎?還是這個心識是「我」?
如果說色身是「我」,爲什麼以後輪迴的時候它不繼續跟著我走?即使是修到生天之法,或是修到什麼之法,目前世間這個還是要丟,這個臭皮囊還是要丟掉;所以,顯然它不是我。既然不是我的東西,我這麼跟它計較要做什麼?他打我,也不過打一塊肉。
如果說是心,那就更不是。因為這個心時時在變異——它的喜好不定,它對於世間的種種的喜好喜新厭舊,已經讓每個人自己也無法自拔;這種情況下自己都知道自己是變異無常的,如何能夠稱為「我」?如果稱為「我」必須要有一個永恆之法,能夠在三界中自由自在,然後可以自己完全自主;可是沒有這個「我」,所以說,人家哪能夠侮辱到什麼呢?
所以,從這個地方看過來的話,忍辱要知道說無我的妙義,要能親近於無我這個妙道,要想無人無我,然後要想這眾生也都是無常性。為什麼呢?眾生從來就不是可以在某一道、某一世過完全沒有生老病死的日子,完全可以解脫不生不死的,所以達不到,在每一個業道中你都沒有辦法久留;既然是如此,你如何說是常呢?因此,透過這樣來想:既然我在這個人間也不會那麼久,今天我也不要跟你多計較,計較也沒用。
然後,如果在佛道中,要想:真實法到底是什麼?真實法如果是真心的話,他的這個如來藏到底會被誰侮辱?被自己侮辱嗎?自己罵自己如來藏?還是能夠由別人來罵這如來藏?還是大家共同來罵成就這個如來藏被罵的功德,或是被罵的業報?都沒有辦法成就。你怎麼去罵祂,祂如來藏不受辱,祂永遠不受侮辱而且祂也不忍辱;因為祂也不需要忍辱,因為祂對於三界諸法無見無聞,所以祂不是像六識心那種見聞性,祂只了達眾生的這個眾生心;所以,祂不會認為你在罵祂或是怎樣,祂不受罵。所以,既然我們真心根本沒有辦法跟罵字連結,你這樣整天罵祂,或是受人家侮辱都可以安忍,因為都不是實際法。
乃至於人家罵的時候,他只不過是透過音聲。什麼叫音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