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傳奇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魔王波旬對佛說:在末法時期,我將令我的徒子徒孫混入僧團,披你的袈裟,壞你的佛法!

佛陀的黯然

魔王波旬對佛說:在末法時期,我將令我的徒子徒孫混入僧團,披你的袈裟,壞你的佛法佛陀黯然。

《佛經故事》
以下是佛教界流傳甚廣的著名佛經故事,以白話解釋貢獻給學人:
     出家後的悉達多太子在歷經了六年的苦行之後,來到一個叫菩提伽耶的地方。他坐在一株菩提樹下,發誓不成佛道,絕不起身;於是精進靜坐禪思、觀照本心,定慧等持。天空中逐漸湧現美麗的花雲,濃郁的香氣瀰漫在空氣中;祥瑞的菩提樹威武挺立,和煦的陽光在微風中露出慈顏;青山含笑,溪河歡唱;百鳥啣來香枝,百獸採集奇異的花果供奉在太子座前。鳥飛翔於天,獸歡暢於地,大地有情,同慶吉祥:悉達多太子即將成佛!無上祥光徹照天地,三千大千世界同時震動,位於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的魔宮更是因此大為震動,魔王波旬就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悉達多太子即將成佛,魔王波旬知道:只要在世間出現佛法,就必定會令眾多 與佛有緣的人,證得解脫輪迴,永遠不再受其染污及管轄,所以驚恐萬狀!他叫囂著一定要阻止悉達多太子成就佛道。波旬首先派遣自己的三個女兒前往迷惑太子, 三名魔女一名叫愛慾,一名叫貪慾,一名叫樂欲。她們盛裝嚴飾,來到太子面前紛紛寬衣解帶,款款微步來到悉達多太子身前慇勤獻媚,竭盡示現種種妖嬈之態及淫蕩之術。但悉達多太子心住寂定,對魔女淫蕩的挑逗毫不動心,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悉達多太子於是訓誡她們:「你們形態雖好,卻終將敗壞;心不端正,猶如精美的琉璃瓶中盛滿糞穢,自不知羞恥慚愧,還敢來誑惑人嗎?」

於是以神通力,令眾魔女得見自身醜態:只見骷髏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流諸不淨;老態龍鍾,醜陋不堪。魔女見狀,驚嚇不止,匍匐而逃。魔王見魔女色誘不成,十分震怒;自恃魔王神通,親自率領眾魔軍、毒蟲、怪獸,攜帶毒箭、兵器,來到悉達多太子座前。

魔王威脅說:「如果太子你不立即回到皇宮去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卻妄想在這裡成佛,我就讓你粉身碎骨,死在樹下。」

悉達多太子專念修行,面對魔王的威脅一點兒也不恐懼。魔王就命令魔軍箭矛齊發。但是眾魔軍的毒箭、戈矛射到悉達多太子近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禪宗的宗通(十)~世界如幻觀瞬間成就


  禪宗的宗通(十)~世界如幻觀瞬間成就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的課程當中,我們說到以禪宗修行的法門,是不是證悟了以後就沒有事情了呢?當然不是。因為大乘的明心證悟,不過是菩薩的七住位,後面還有許多的位階,等待這位菩薩一一去親證。禪門之內的證悟,實際上修證的順序有三個層次,依照個人程度的不同,悟有深淺、智有廣狹,所以禪宗就設有三關:破初參是明心證悟,過重關是眼見佛性,破牢關成為慧解脫證盡智。
先說破初參。菩薩在六住位中,已經斷身見我見,能夠現前的觀察到能取與所取皆是空、無常、非身、無我,所以可以印持肯定,並且隨順於二取皆空;可是這樣子,仍然只是菩薩的六住位,對於如來藏的般若正觀猶未現在前。直到依善知識的指導,不斷的參究之後,歷經了大乘見道前的四個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法;最後終於在佛菩薩的安排之下,觸證到了自心的真如,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進入了大乘「真見道位」,能夠親自領受真如之有與空,雙具二邊;這個時候才知道什麼叫作真正的中道,般若正觀方才現前,發起了真般若中道的智慧,而不再是之前的相似般若。到此就進入了菩薩的七住位不退,這就是禪宗的破參明心。
菩薩破參的時候進入真見道位,親自領受真如的體性,所以般若正觀現前;雖然名為證悟,但自己現前發現對於戒定慧三學,仍有多分的不知不證。證悟之後不過只是菩薩七住,莫說對於佛地的境界不知不證,尚且未能了知初地菩薩證悟的般若道種智;所以證悟如來藏的人還要繼續的進修,不是說破參之後就可以成就究竟佛地的。因此,《六祖壇經》裏面所說「一悟便至佛地」,這是一個方便說,是指說證悟者可以經由所親證的如來藏,進入「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的階位,還不是究竟的佛地;也可以說,證悟以後,知道自己所證的如來藏,祂的自性與佛的如來藏是同樣的清淨無染,兩者並無差異。
明心之後,再由真見道位轉入「相見道位」,還有初地之前的總相智、別相智要修習,內容非常的多而且複雜,層層相扣;最重要的是,還有無量的福德莊嚴等待著這一位菩薩去累積。所以依照禪宗祖師三關的施設,還有重關在等著他。由此可知,禪宗祖師設置三關的次第並不是虛設。
接下來,如來藏是體,佛性是用;如來藏是燈,佛性是光。證悟的菩薩,在已經見性的善知識指導之下,配合自己的定力具足,加上福德因緣都具足的時候,就有可能一念相應,能夠眼見佛性,甚至能在山河大地上看到自己的佛性,所以世界如幻觀瞬間成就,雙具如來藏空與有的二邊。就依照這樣子,繼續在三賢位上面進修,更容易迅速滿足三賢位的修行。因為破參明心的人,或者是破參以後不求眼見佛性、直接進取牢關的人,他終究無法親證眼見佛性的境界,所以他會依著如來藏本來常寂常淨,而偏於空處、樂於寂靜,內攝多、外緣少,住在「理一心」的境界,所以性好寂靜涅槃;他雖然已經親證了般若中觀,可是仍然不能知道眼見佛性的境界,所以難以去領受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的境界,也因此難以發起廣大心勇猛心。
再接下來,為什麼牢關是設定在取證慧解脫盡智呢?初地的所修所證是無生法忍道種智,要修學這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能夠指導我們入地的大善知識非常難值遇;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慧力、定力都差的很遠;尤其重要的是,自己的福德資糧多未具足,心量不夠廣大雄猛。所以,向來初地難登,這一點自古皆然。禪宗祖師中已經證入「分證即佛」的這一種祖師,數目很少,屈指可數。他們有鑒於此,所以有三關的施設,不求初地無生法忍,先求解脫之果,能取證聲聞的盡智,取證慧解脫的境界,所以有牢關的施設。過牢關的弟子,在解脫道上一般是都能斷五下分結,具足了三果,至少成為「心解脫」堪稱為聖果,有能力取證「上流處處般涅槃」,乃至於取證「中般涅槃」,而不再只是初果二果那樣的預入聖流。所以,禪宗的三關真實不虛!我們不應當像那一些少智無福的凡夫,動不動就在那邊喊說「一悟即至佛地」!

禪宗的宗通(九)~不聞而聞、不說而說

禪宗的宗通(九)~不聞而聞、不說而說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跟大家問候: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我們接著上一次的課程。上一次我們說到,要求證大乘見道實證真如如來藏,如果這一位菩薩他還沒有具備前面六住位所應該具有的修證功德,這個人他還沒有斷身見我見,六住位還不圓滿,然後就說要求證七住位,有沒有這個道理呢?沒有嘛!那怎麼辦?當然是要把他放著,等他把該具備的修證具足之後,再來看因緣。所以禪師們不是小氣、慳吝,而是為了這個弟子好,不想害這個弟子;當然,更不想對不起 世尊,所以要遵照 世尊在經中的交代,於緣未熟者前不能明說此法。不說就是不說,就是到了死前還是不說。
其實禪師比誰都急!出家學道,接了祖師的香板作禪師,是為了什麼事呢?無非就是為了自度度他,所以禪師們的心裏比任何人都想要度人證悟。但是知道自己要度人,而不是害人,所以要觀因緣,不能夠揠苗助長,否則就會害死了弟子的法身慧命。所以禪師和弟子相處的時候,除了每天晚上開示夜參以外,在每一個機緣當中,禪師都努力的觀察,把握任何一個機會,不厭其煩的為緣熟的弟子說法,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公案留下來。譬如說:
【福州長慶慧稜禪師上堂,大眾集定,長慶禪師下座拽出一僧,對眾曰:「大眾禮拜此僧。」又曰:「此僧有什麼長處?便教大眾禮拜?」】
電視機前的各位菩薩,有聽到長慶禪師說了什麼法嗎?好像沒有耶!或者說長慶禪師有在說佛法嗎?好像也沒有!這就是禪門教外別傳之法——不聞而聞、不說而說。
平實導師開示說:大乘佛法的見道通宗,有二個法門——教外別傳以及言教開示這兩種。教外別傳是說不依經教義理而開示學人,在經教之外不依著言說講經,禪師在日常生活當中使用機鋒,引導學人能夠進入大乘宗門的正旨;因為入門了通達宗義的原因,所以接下來能夠漸漸的通達佛經裏面的各種教義旨趣,乃至於能夠通達在開悟以後所應該要漸漸修學、能夠讓我們漸漸修到佛地的這一些修道次第。見道通宗的第二種方式就是言教開示,則是善知識用 佛及諸大菩薩所說經中的第一義諦,對弟子開示自心真如祂的體性;佛弟子藉由聞法熏習,所以能建立了正知正見,因為具足了正知正見,因緣成熟的時候,有朝一日忽然觸到了自心真如,便得入大乘見道,他的所悟與禪宗開悟者所悟的東西是一樣的,都是自心如來藏;用這樣子聞說而進入大乘見道,所以不同於禪宗的方法。然而,這只是就表相上來說的,因為藉著言教開示而證悟的人,實際上悟入的時候,仍然是在一念相應之中而開悟的,仍然是不聞而聞、不說而說;證悟的那一剎那以及第二剎那起去領受體驗真如的體性,在這個過程之中,都是離語言文字,心中沒有語言文字的生起。
不聞而聞的說法,是禪宗門庭的引導方法,與其他的宗派差異非常的大;學人進入禪宗叢林以後,都不叫他們聽聞經典、理解經典,只叫他們去日常作務、灑掃庭除、農耕種田、護持常住,每天就是這樣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叫作「普請之法」。而住持和尚則在大眾一切的工作運作當中,去觀察每個人的因緣,觀察每一個弟子的根機,然後給他們適合的言教,有的時候用言語來提示,有的時候略施機鋒,有的時候會嚴正的令弟子專心、向上全提、一心參究;學人如果是因緣已經具足的人,往往會忽然就一念相應,從此打破了無始無明,此後便可以時時現前的觀察自己的真如阿賴耶識的運作。用這樣的方法,使得弟子能夠觸證而且領受自心真如的體性,因此弟子就得以進入佛門真正的中道觀,發起了般若的智慧,於是漸漸的就可以通教門,也就是通達了佛菩薩所說的諸經裏面的這一些真實的意旨。
然而,禪宗行者對於宗門意旨的悟入,並不是經由聽聞說法而悟入;住持和尚開示自心真如的時候,也是不說而說的解釋,並非用語言文字而明說。學人如果希望能在禪宗真善知識的底下開示的這一些不說而說的這個當中得到證悟的話,那就不可以用語言文字,不可以用耳根來聽聞,應當用眼睛來聽聞;除非是晚上,大和尚開示參禪的正知正見,那這個時候才是用耳朵去聽聞

禪宗的宗通(八)~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禪宗的宗通(八)~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我們現在講的是 平實導師的著作《宗通與說通》。現在我們繼續接著上一集的內容,在《解深密經》中 佛說,這個真如如來藏就是第八識阿陀那識,這就是佛法裏面的宗門。但是,世尊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解深密經》卷一)世尊解釋說:這個第八識阿陀那識甚為深奧,義理太過於精細,裏面一切的種子如同瀑布流水一樣又多又快;這個宗門第八識的道理,世尊對於凡夫及二乘人是不開示的,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分辨,就一定會把阿陀那識又當作是「我」,那麼我見就又出生了。並且 世尊強調,這個真如如來藏祂是:「此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諸佛說無異;若有於中異分別,彼定愚癡依上慢。」(《解深密經》卷一)祂是萬法的根源,所以遍於一切法中,但始終是一個味,而不是二、三、四、五味,這個真如如來藏就是宗門勝義諦,諸佛所說的勝義諦都是這個如來藏,沒有任何的差異;如果有人不同意以上所說的,這個人就一定是愚癡而且增上慢的人。
講到這裏,我們終於將宗門正義如何傳到人間的過程、佛陀如何把這個如來藏宗門巧施設方便傳授給弟子的整個過程,為各位簡單的介紹了。各位這幾集一路聽來,有沒有發現,五時三教整個佛法的傳承,都是用一條中線把它們給串起來的?這一條線是早在 佛出世以前,菩薩們就已經埋好了這個線頭。請問是哪一條線?是的,就是如來藏!這一條如來藏的線,從 世尊出世之前連到 世尊出生了,繼續連下去,現在連到各位的手中,始終是同一條線!我們喝的法乳與兩千五百年前這些菩薩們喝的法乳,是完完全全一模一樣的同一個味道。各位品嚐到這個甘露法味了嗎?
現在我們對於宗門正法傳到人間的過程,有了初步的瞭解之後——因為這個宗門正法佛法的宗旨、是 世尊的心髓,能夠得到這個宗旨的佛弟子,才是 佛真正的兒子,才有資格被叫作「佛子」;否則只能叫作 佛的學生,因為只有兒子才能繼承 佛的家業,學生學完了就走了——大家想一想,我們要做 佛的兒子,還是 佛的學生呢?那一定是要做 佛的兒子!既然要做 佛的兒子,那就有義務要荷擔起 如來的家業,所以以後在世間修行就不能夠嫌累、嫌眾生麻煩、嫌菩薩道漫長久遠,因為我們是 佛的兒子、是 佛的繼承人、是未來的佛啊!再來想想看,如果世間學佛的人像一個金字塔,能夠得到宗通實證如來藏的人應該有多少呢?只有金字塔的塔尖!這個狀況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所以屏東有一位師兄很有智慧,他一開始來正覺講堂報名的時候,他就很確定如來藏的法一定是 佛的正法。人家問他:「你為什麼這樣覺得?」

禪宗的宗通(七)~「齊識而還」

禪宗的宗通(七)~「齊識而還」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首先先跟大家問候: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游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上一集我們說到,世尊在二乘道裡面所說的滅,是指滅五蘊之蘊集,不是滅那個入胎識;因為入胎識是早在我們五蘊身之前,我們這一世的五蘊身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入胎識已經來投胎了。佛陀為了強調這個觀念,說緣覺法的因緣觀的時候,提出了十因緣觀,說因緣法的這個觀行,觀到最後是「齊識而還」;這個所齊的識與前面的入胎識、識神是相同的,都是在五蘊名色之外而有此識,也就是本識如來藏。例如在《雜阿含經》裡面說到: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雜阿含經》卷十二)
這段經文,世尊回憶起祂過去世的觀行,在那一世祂得到了「古仙人道」。世尊說:【五蘊名色之法從何而來?緣於哪一個法所以會有五蘊名色呢?我當時作正思惟,然後正理就如實地無間地出生。因為本識有,所以名色有,緣於本識所以名色就會出生。我當時作這個觀行的時候,確立了萬法的根源是這個本識,一切的萬法推究根源都是這個出生萬法的第一因本識,再也沒有一個法能超過本識。】所以,在這一段經文中,世尊完全明白地講出五蘊名色都源自本識,本識之上不會再有法了。因為本識是三界的第一因,不論當時有佛、無佛出世,最究竟的道理就是如此,從無量生前就已經是如此了,所以把這個本識如來藏之法,叫作「古仙人道」。
各位看看,世尊已經說到這麼明白了,為什麼還有很多法師大德會說沒有如來藏,說如來藏法是外道的法呢?他們也都曾經熟讀過《阿含經》。所以個中的原因就更耐人尋味了!在《阿含經》的原文裡面,其實到處都充滿了這一類對於名色法之外有第一因的明示或是暗喻。例如,有一位天子,也就是天王,半夜來求問於 佛: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車從何處起?誰能轉于車?車轉至何所,何故壞磨滅?」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車從諸業起,心識能于車,隨因而轉至,因壞車則亡。」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雜阿含經》卷四十九)
在這一段《雜阿含經》中的對話,「車」是指眾生的五蘊身。佛說在五蘊身這個車以外,有一個在五蘊以外的心識,能在這個五蘊身上隨著因緣而轉至。並且,這位天子的回答也很妙,他用婆羅門這個名號來讚 佛,也顯示了從婆羅門教一直到佛教,哲人們要追求第一因的這樣的本懷是完全一致的。這個第一因,在吠陀諸經裡面叫作「梵」,在佛法中叫作「涅槃本際」

禪宗的宗通(六)~宗通傳到人間的過程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 平實導師的著作《宗通與說通》裡面宗通傳到人間的過程。
上一次我們講到 玄奘法師祂的禪定境界,弟子們讚揚祂到達了三禪,因為四禪滅卻了意識心,所以對於菩薩的攝眾不一定合適進入四禪。說 玄奘法師「巡遊于十地」,是說 奘師已經入地了,是地上的大菩薩,而且祂的知見已經直達十地;在《成唯識論》裡面我們也看到了,奘師個人的智慧其實已經在三地以上。因為 奘師不但親證了真如如來藏,得到了宗通,而且已經得到了盡智,也就是相當於解脫道的慧解脫阿羅漢,也就是永伏性障如阿羅漢,這也就是禪宗的過牢關;再加上勇猛發起了《華嚴經》中所說的十無盡願意樂,所以得到了諸佛的加被,發起了大乘照明三昧,過了十迴向位,而成為歡喜地的菩薩;所以祂真正地超越了六塵妄識的境界,所以說祂能體會 世尊宗門心法,專長「獨步」於 佛在《法華經》中所說的一佛乘,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五時一味」,所以祂「會一乘之旨」。因為五時法教、化法四教、化儀四法全部都通,初地的唯識種智無所不通;所以 奘師可以隨著眾生不同的根機,給予他們最適當的教法,因此說它叫「隨機化物」。所以判教能夠完全的符合 佛意跟事實,就是 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的法教;只是祂們說的如來藏種智這個義理太深太難,在祂們往生以後,雖然著作都還在,但是已經無人能會了。
到了現代竟然還有法師不承認如來藏宗門,執著著無因的緣起性空,誹謗大乘佛法非佛說;像這樣子一闡提的出家人,還被人家高推為佛法中的「導師」,然後說這樣的人是繼 玄奘之後中國最重要的「大師」。沒有喝過 世尊五時法乳的凡夫,甚至不相信 世尊、根本不是 世尊真正的弟子,卻披著佛門僧寶的外衣,住在佛寺,吃著佛糧,然後壞佛正法;這就像是把一個小偷引到家裡面來,然後跟大家講說「這個小偷就是這一家的主人」,如此的荒謬!然而現在臺灣的佛教界實況就正是如此。
所以各位說說看,我們該不該出來護持 佛陀的正法?該不該告訴大家這一些人不是佛門的主人,而是外來的小偷?所以各位就可以體會,當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以來,始終弘揚的就是 佛陀的法乳;法教有五時之分,但始終就是一味,就是宗門如來藏正義,這一點從來沒有任何的改變。
這樣子,我們為各位簡單地介紹了 佛在世時說法的順序,也就是五時三教的內容了。接下來可能會有人說:世尊說法只以如來藏一味說,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只能學到二乘解脫道,而不能理解大乘的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