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傳奇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香港大公報~佛教正覺同修會的緣起與發展

香港大公報(二○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一)
 靜思義香港大公報.jpg

A17專題

佛教正覺同修會的緣起與發展


佛教正覺同修會於1997年由蕭平實及諸同修所共同成立,是秉持平實導師所揭櫫佛教如來藏正法,與弘揚佛法三乘菩提為宗旨而成立的社團法人佛教團體。二十年來一直堅守正法佛弟子的立場,以清淨平實的門風,低調穩實的行事,默默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教學上以「無相念佛」功夫法門親修,導入大乘禪宗,實證佛法第一義諦,進而得於菩薩道上永續精進,允為中國禪宗文化的真正代表者。

目前佛教正覺同修會已經在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美國洛杉磯、香港等地設有共修處,開設禪淨班、進階班、增上班,開講初、中、高級的佛法課程,先後結業的學員總計已逾數萬人。

2008年,眼見佛教界及學術界,廣受日本佛學研究倡導「大乘非佛說」謬說之影響,已明顯危及中國佛教的發展;以及由達賴喇嘛所領導之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以邪教荼毒教界及社會大眾日益嚴重。平實導師及同修會有鑑於此,為因應摧邪顯正之時代需要,乃成立財團法人正覺教育基金會,是闡揚佛教內明哲學,以教化社會,淨化人心為宗旨的社教公益團體;舉行學術研討、著書立說、出版學報、開設電視弘法課程、徵文……,並運用網路等多媒體及文宣傳單宏敷教化,對台灣佛教界及整個社會,起了極大澄淨導正的作用。

正覺同修會創始人平實導師的原則是一不求名、二不求利。禪宗的祖師說:「天下有多大?不過就是名與利罷了。」可是學佛的人卻背俗,平實導師出世弘法,從來不在名與利上面用心,從來不支領一分的費用,包括車馬費他也不支領,不但如此,他自己更是以他自己的財力,色身力全力地護持佛法的弘揚。目前平實導師每天的生活,絕大部分時間就是不斷地在電腦前面打字,然後回信,然後思考接下來佛教界未來應該有的走向,目的只是為了能夠跟世尊有所交代,只是盡一分菩薩該盡的本分。

正覺同修會成立的背景,是佛教在中國發展到現在,因為宗派林立,彼此似乎已經互相的攻擊,互相的對立,卻忘了大家所修習的法門都是由同一位釋迦牟尼佛,在同一個時間傳授給同一批弟子,這主要就是因為知見的錯誤,使得現在的學佛人,他沒有辦法去實證當年佛陀所說的真如、如來藏,所以大家就只好互相地認為自己的法門是絕對正確的,卻沒有想到佛陀早就已經把那個目標定在那一邊;在現在的佛教當中,甚至連聲聞的初果、斷我見,大家都很難能夠真實地證悟,更不要講說是大乘的真如、如來藏的實證。在台灣福德善根具足的佛弟子,來到了佛教正覺同修會,他在來同修會當中,學習一位菩薩所應該具有四方面的修行:定力、慧力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四)+宗通之歧路

宗通與說通第30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四)+宗通之歧路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講到這個邪見,就是觀想明點說是證得不壞菩提心,或者說主張要以男女合修,受遍身樂成為即生成佛或者是即身成佛這樣的法門。這樣的一個邪見詳細內容,您可以參考《狂密與真密》這本書,一共有四輯;這一本書,總共引用了二百四十五本這個教派所寫的書籍,您看了就能夠詳細瞭解。
這個邪見主要——他們就是在這個教派裏面,他們上師認為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佛在入涅槃前,並沒有將成佛的實修法門傳承下來;他們認為只有他們祖師口耳相傳的所寫的密續,才是真正成佛的實修方法;認為密續所寫的證量,超越 佛於三乘經典所說的證量。可是我們檢討下來,這個密續所寫的,其實都是男女在欲界的淫樂上種種的境界,這是屬於意識心在受樂,在受這個身觸之樂的境界。這樣的一個境界,與 佛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轉依祂所實證的金剛心如來藏而所修的智慧完全是兩回事。這樣一個落差,大家如果有時間看了《狂密與真密》,就可以完全瞭解這個邪見的詳細的底細。
我們要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他們說的法到底合不合理。我們從世俗的道德觀來看,在世俗裏面,不論你是明星球員也好,或者說你是有名的演員也好,或者是政治家也好,或者是說是節目主持人——他有影響大眾情況的人物,如果有了邪淫的事情發生,不管你是東、西方國家,那是不能接受的,都是唾棄他們的。世俗的道德觀都是這樣子,又何況佛教中的主張有清淨解脫法的法門,然後佛法僧三寶受到的尊敬,受到的景仰,是因為信受了佛法僧三寶裏面所說的清淨解脫法;同時能夠因為三寶的引導,能夠讓自己也實證清淨解脫法,得到清涼解脫。這樣的一個法,佛又在制戒裏面——所制的佛戒裏面,包含了這個聲聞戒以及菩薩戒,都是禁止邪淫的;禁止在家人過度的放逸,過度的沉溺於這個淫樂,不管你是在家自己的眷屬夫妻之間,都是禁止過度放逸在淫樂法上面;對於出家人更是禁止淫行的。因為 佛的制戒,為什麼制戒?因為佛法本身是要你能夠解脫於所有的煩惱繫縛,而這種淫樂之法,正是欲界最粗糙的煩惱;況且這種淫樂之法,過度沉溺過度貪愛到最後,沒有所謂的道德存在以後,都是下墮沉淪的,下墮沉淪到三惡道的。在家人的部分、出家的部分,都是因為仰求於佛教裏面的清淨解脫法,所以才來依止佛法僧三寶,不是嗎?佛教裏面的出家,也是因為本身因為清淨解脫法才受到供養的。既然是這樣的話,他應該要以清淨法來供養他的信徒,供養他的徒眾;怎麼可以還用這種淫樂之法來傳給徒眾?所以我們說,這個教派裏面說的密續,檢驗起來全部都是追求淫樂為修證方法的,為他的目標的;與 佛所說的至教量完全相違背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三)

宗通與說通第29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再繼續說第五種邪見:主張觀想所成的明點,就是生命的本源,就是菩提心;說只要觀想成功,就是證得菩提心就可以成佛。這樣的邪見,在有教派上師的書裏面,他也寫著。他在什麼書裏面呢?在一本叫作《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中,這樣說著:「明點之量,續說如芥子許……白紅明點,表不壞菩提心。」又繼續說:「此說由修心間不壞明點為依,能起俱生智,拔除無明。」在他書裏面所說的說「明點之量」,這個「續說如芥子許」,又有說是「白紅明點,表不壞菩提心」。不壞的菩提心指的是什麼?指的就是金剛心如來藏!這個心本身不是物質。可是他在這裏面所敘述的,卻說是一個量、觀想的明點。這個明點,觀想從哪裏觀想?就是透過自己的五陰、五根身為基礎,然後來觀想有個明點,在某一個處所,說如果這樣子觀想成功了,那就是證得菩提心。但是現在我們要知道,能觀的是心,能觀的是意識心;他所觀的是一個以色法為基礎,來假想的一個叫明點。那這樣子色法會毀壞,能觀的意識心也是會毀壞的,可是他解釋成不壞的菩提心,這裏面就已經有矛盾了,不是嗎?又說這「由修心間不壞明點為依,能起俱生智,拔除無明」,他們也是利用佛法的名相來說的,他們說在修的這個心的中間,以這個不壞明點為依,可是這樣的明點明明會毀壞;因為只要這個身體壞了,或是說意識心散亂了,明點就毀壞了,因為不再出現了。說能夠起俱生智,可是「俱生智」的意思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法是本來就是無生,本來就是金剛不壞的,不是由任何人修所成、觀所成的。可是這樣的一個觀想的明點,既不能有不壞菩提心的本質,那又如何說能生起所謂的俱生智,能夠拔除無明呢?所以,對不壞菩提心有這樣的名詞的一個解說應用,可是內涵實質卻是以色法為依,然後以意識心來觀想所得;所以這樣的一個名相的引用,跟實質是不相干的。這是第五種邪見。
我們接下來要跟大家再說明有第六種邪見。第六種邪見,也是有教派上師這樣子主張說:要以男女雙修法的淫根樂觸,然後讓雙方達到性高潮,運用技巧,只要能讓高潮不退,能夠遍身受樂,就稱說這種樂叫作大樂光明;而且用了一個佛法名相來說,叫作「無上瑜伽」。這個教派的上師,他們說出家人以明點觀想——就是剛剛我們說的,他只要能觀想有一個明點,以這個明點來降入海底輪,在那個處所作種種觀想——引生了淫樂遍身,他就稱說,這樣子稱「無上瑜伽」已經成就了,就說這樣子就成就「佛地正遍知覺」。
我們現在來看看,這樣使用名詞跟這個內容是否相符合。佛地正遍知覺,在佛法裏面,這裏面是佛在成佛的時候,覺悟了一切所有的法,沒有一法不覺悟;覺悟什麼呢?一切所有的法,人我空、法我空的內涵,沒有一樣不能知道;正遍知,也就是說,正確的遍一切法都了知,而實證這個法的人我空、法我空。覺的意思叫覺悟,可是這個覺悟的內容,是從因地三賢位開始,就要從實證金剛心如來藏為基礎到七住位,接續來實證後面的眼見佛性十住位,接著進入行位、迴向位,來進入初地,實證每一地的道種智,這種都是智慧的部分。可是從來沒有涉及說,需要透過這樣男女的雙修,男女根的這個淫樂遍觸,來說你能夠達到無上瑜伽,能夠成就佛地正遍知覺。所以對於正遍知覺這個部分,不是屬於身根的樂覺,不是去覺知身根的樂觸。但是這個教派他們卻主張,你只要男女雙方能夠淫根樂觸能夠遍身,就是大樂光明,就是無上瑜伽;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二)

宗通與說通第28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邪見(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已經說了,山河大地、草木植物沒有見聞覺知心識,沒有佛性,不能成佛。我們現在要來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的真實義。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古德以前所作的方便說,可是我們在這裏,也要對這個真實義來為大家解說。
因為山河大地、草木植物,都是一切有情的如來藏所含藏共業種子所變現的;到某一個世界示現成佛的究竟佛,祂到那個世界示現成佛,這個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植物,也有一分就是這位究竟佛的真如心所變現的。我們舉個例來說,我們舉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來說,具備信心的念佛人,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在還沒有往生之前,其實就已經有蓮花花苞,依照行者的、念佛人的福德、智慧功德,而變現在極樂世界。為何會這樣呢?因為極樂世界是 阿彌陀佛之前當 法藏比丘的時候發的大願,發了大願以後,祂依照這個大願而行菩薩行,而修集一切福德,成就祂的一切種智;祂修集福德,修集一切種智,就是依於祂的大願,要來攝受大願中的有情,與大願相應的有情,因此祂依照這樣的大願最後成佛,成就了極樂世界。可是這個極樂世界,並不是只有 阿彌陀佛一人可以示現的,而是說與 阿彌陀佛大願共同相應的有情,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以及一切信受 阿彌陀佛大願,而依於這個願而念佛求往生的這些行者,這樣子讓 阿彌陀佛依照祂過去祂的第六識、第七識意根以及前五識,來轉依祂的如來藏,修除祂內心的一切雜染、染污種子,而發起了種種功德;也依據祂的大願,來修集種種福德來成就;所以因為這樣子,祂能夠以這個大願,以及一切與這個大願相應的有情的如來藏,來成就這樣一個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我們就可以說,是 阿彌陀佛自己根據祂自己的第七識、第八識,最後修集成為、成就一切種智以後,來攝受有情以後,那這些山河大地,也有一分是由祂成就的,這樣來說就是 阿彌陀佛與這個極樂世界,共同成就圓滿這個種智。一切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佛人,他之所以能夠發願念佛,然後於念佛的過程中,就能夠有一個蓮花花苞在這個極樂世界出現,也是這個道理。也含攝於 阿彌陀佛為了攝受有情,而圓滿了一切種智所變現的極樂世界中。我們就說來瞭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的真實義的一種。
另外,第二種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的真實義的道理是這樣的:也就是說,對於如來藏獨處而言,不能稱為有情,在無餘涅槃位,或者是一切位中的如來藏,都不能稱為有情;因為所謂的有情,指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能了知六塵,能領受六塵,能互相攝受往來的,才可以稱為有情。那無餘涅槃位本身已經沒有五蘊、十八界出現了,純粹只有如來藏獨處,住於自己解脫的境界,不了知六塵,不領受六塵,不與任何一切有情互動,那就不能稱那樣的如來藏叫有情。一切位中的如來藏也是一樣,因為一切位中的如來藏本身並沒有五蘊的法;雖然祂出生了五蘊,可是祂本身的法卻不是五蘊法;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三類自性見(二)

宗通與說通第26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三類自性見(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再繼續來說,剛剛已經唸過了這位已故老法師他在他的《如來藏之研究》裏面所說的,這一段內容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來以下幾點來探討。
第一個我們要探討的是,他說的業到底存在哪裏呢?因為我們剛剛已經知道這位老法師的主張,不認為有一個真實心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他又認同犢子部所說的不可說的補特伽羅我,又是不可知不可證。他剛剛說的這些業滅過去,到底這個業又有作用,又存在哪裏呢?假如說沒有一個能夠來實現生死輪迴的這些果報的主體的話,如果不是他所認為的第八識如來藏這個主體的話;那麼以五蘊法來看,沒有一法是可以從過去世帶來到這一世,也沒有辦法從這一世去到未來世;那麼到底這些業是存在哪裏?是存在虛空裏嗎?如果是存在虛空裏,那麼會呈現什麼樣的可能性呢?就有可能是某甲所造的惡業,由某乙去承受三惡道的生死果;某乙所造的福業,由某丙去天上受天界的果報。那既然這樣的話,還有什麼因果軌則可說,因果律不就失壞了嗎?所以,如果沒有一個主體能夠把這些業種儲存起來而保護它——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毀壞它的前提,是這個主體本身就是不可毀壞的法;可是就前面所說的「補特伽羅我」,它其實是屬於一種我執;而從五蘊法的每一法,又都沒有能力可以來承受從過去世來到未來世——所以第一種,他的業存在哪裏呢是會受質疑的。既然這樣的話,怎麼能依照因果律的軌則來感受生死呢?
第二個,他主張一切的業都是緣起性空,他說:在性空的法性中,可以不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障礙,可以自然存在以及起用感受生死果,成立因果。
那麼我們就要來探討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性空的法性中,他指的是什麼呢?因為五蘊本身都是因緣所生法,五蘊本身的法性,也是藉因藉緣出生以後才能現起的,色受想行識都是如此;五蘊本身的法性,其實是因緣而有,所以稱為什麼?稱為緣起性空。也就是它們是被藉緣聚合而出生的法,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是被藉緣聚合而有出生的法,而不是本來自己有這樣的法;被聚緣而出生的法,所以這樣的法性沒有自體、本無今有、終歸壞滅;所以稱五蘊是被出生的,是緣起性空的。可是我們剛剛有說,它是被藉緣而出生的,所以本身它的法不是本來自在的。這個老法師所主張的性空的法性,指的難道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這種沒有自體性的性空嗎?既然它不是本來就在,要被藉緣而生的,被藉緣而出生的,它如何可以說自然存在,還可以感受生死果,來成立因果呢?這不是已經呈現出道理不能成立的矛盾性了嗎?所以我們說,真正能夠感受生死果、成立因果的,是那個能出生五蘊的法;能夠藉緣來出生五蘊的法,那個法本身才是能夠感受生死果、成立因果的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三類自性見(三)+邪見(一)

宗通與說通第27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三類自性見(三)+邪見(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要來接續解說「說一切有部」——這位老法師主張說一切有部,說這個「六識心能引後六念的這個六識的勢力叫意根」的過失在哪裏。
接下來我們要解說,眼識能引生自己後眼識嗎?如果依據他剛剛的理論,說「過去的六識能引後念的六識就是意根」,那麼也等於講說眼識也有自己能生後剎那眼識的功能;但是這個地方跟 佛所說的至教量就有很大的差別,有很大的過失也違背了。為什麼呢?因為 佛不斷的在經教裏面告訴我們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同時也告訴我們,六個識都是「二法」所生。二法是哪二法呢?眼識祂要藉眼根、色塵而出生,耳識是藉耳根、聲塵而出生……如是,意根、法塵而出生意識。既然眼識是要藉根、塵二法而出生,那表示祂並不是眼識自己出生自己,不是自己的前一個念就能夠出生自己後一個念,不是嗎?因為二法為緣而出生眼識,這表示每一剎那都是這樣,每一剎那都是二法為緣來出生眼識。
我們可以舉例:比如說現在每一剎那,你都能夠以這個眼根跟色塵為緣出生眼識來見;可是如果在某一剎那的時候,一個外面的勢力,造成你的眼根毀損,那麼那一剎那裏面就造成根、塵二法不能出生眼識。所以這在告訴你,其實眼識的現前的道理,是每一剎那都需要根、塵二法而現行。所以,眼識的前念不能去出生自己眼識的後念,這個也就是 佛所說的「無生」的道理——法不自生,眼識不能自生。雖然六個識可以不斷的現前,當然這裏有四個緣:第一個就是阿賴耶識有持六個識種子的因緣;同時有六根不壞——眼根不壞,為增上緣;然後有作意不斷,為等無間緣;還有六塵不斷,為所緣緣,這些緣都要在。所以這樣的主張說「六識能引後念的六識的勢力叫意根」,如果這樣的話就檢查,檢查起來就是眼識等於自己也能出生眼識;所以這個地方就出生了我們說的過失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二類自性見+第三類自性見

宗通與說通第25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二類自性見+第三類自性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解說了第一種自性見,就是數論外道的冥性的這種錯誤的見解。現在要為大家來繼續說明第二種自性見的內容,就是犢子部所主張的「不可說我」。
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示現大般涅槃以後,小乘僧團就出現了分裂,而有部派佛教的發展。其中有一個部就叫犢子部,這個部派裏面已經沒有實證解脫果的阿羅漢了,他們就在追求一個能貫穿三世的法是什麼;他們也就在這個情況之下,建立了一種說法叫作「不可說的補特伽羅我」。這一種犢子部所說的不可說的補特伽羅我,是什麼內容呢?他們主張,有一個真實不滅的補特伽羅我,能夠從前世到後世;那麼稱為這樣一個補特伽羅我,他們說不可以說就是五蘊,也不可以離於五蘊而說有這樣一個補特伽羅我,所以就把它稱為不可說的補特伽羅我,而稱為不可說的法藏所攝。所以他們的法裏面有一個法,叫「不可說法藏」;因為不知道是什麼,沒辦法說是與五蘊是一,或者異於五蘊。
這樣的主張說從前世到後世的法,那我們來看看:他所說的這樣一個補特伽羅我,有能力從前世到後世嗎?其實這個補特伽羅我,他們還是只是依於五蘊而想像施設,等於說從五蘊法裏面來想像:他知道這個五蘊是這一生而有的、會壞掉;到底是什麼法從過去世來到這一世,乃至會到未來世去?所以從這個五蘊法本身來施設、來想像,所以用一個名稱稱為不可以說就是五蘊——因為他知道五蘊會壞,如果就是五蘊,那不是從過去世來的,不能到未來世;如果說又是異於五蘊,那到底是什麼,他們心中也不能接受;所以他們就以這樣子說,想像的說有一個補特伽羅我,能夠從前世到後世,可是不可說與五蘊是一,也不可說異於五蘊,用這種不可說的名字,不可說的法冠在裏面。
那麼大家知道,能夠從前世到後世的法,這樣一個法一定是要怎樣?自己本來就要有具足能出生五蘊的這些種子的功能,同時具足含藏這個五蘊的法種,具足能出生五蘊這個業種的功能;本身還不能毀壞,還不是藉因藉緣而有,而是要真實有這個法存在。這個法就是我們前面一再跟大家介紹的,就是成佛法道的根本理體——第八識如來藏心。所以要有這樣一個心存在,才能夠說把這樣的業種,從過去世,成熟了過去世的五蘊法以後,五蘊法壞了,再把當世所造業儲存起來,然後帶到未來世,依照當時業種的內容,幫他成熟這一世的果報。那個就是犢子部裏面想像必然要有這樣一個法存在的道理。
這樣的法犢子部本身不知不證,因為他們沒有實證這個根本理體第八識如來藏;不能實證,可是推究的結果認為一定要這個法存在,那這個法應該怎麼說呢?所以他就依照他們依於五蘊法來虛妄想像,所以施設一個——理路上必定要有這樣一個法,沒有這個法的話,就不能成就過去世、現在世,現在世、未來世這樣的因果——就把它施設了名稱,叫作不可說的我,或者說不可說的補特伽羅我;認為這樣的法是真實的,真實不滅的,這就是犢子部的主張。
這樣的主張,其實犢子部所說的補特伽羅我,就是屬於三乘菩提所共說的我執之我,而不是真實不滅的我。應該說在這個五蘊法裏面,就是本來在過去世到這一世、到未來世一直生死不已,沒辦法停止這樣的生死輪迴;就是前面我們說的,意根執著如來藏八識阿賴耶識祂自己,以及第八識所出生的法也是自己,來執著為自我。這個不能知不能證這個法情況之下

「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第一類自性見

宗通與說通第24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第一類自性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來持續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這一本書的「第二章、宗通」裏面第五節提到的「大乘通宗見道之岐路」的內容。
大乘法中的見道,必定是要通於宗門,這個宗門指的就是佛法的根本理體;這個根本理體指的就是,成佛的法道從因地到佛地,所修證到究竟成佛,所依據的是同一個,指的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第八識如來藏心。這個根本理體,不只是成佛法道裏面所依據的,同時也是二乘人修證要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的、所證涅槃的本際;也依據於因為有這個根本理體的存在,所以二乘人所修的解脫道,才不會落入斷滅法中。一切的菩薩在大乘法中見道所證的,都是同樣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這樣子叫作通宗見道;可是假如所證的不是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就走到岐路去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個根本理體,衪是不能改變的。從因地到佛地,每一位有情眾生,只要修成佛之道,所依據的一定都是這個根本理體,這樣子最後成佛,才能夠成為說「佛佛相同」——佛道最後成佛的內容完全相同。
所以,我們根據這個道理來為大家解說,什麼樣的內容是走到岐路上去了。除了前面已經由正偉老師為大家解說的「常見」與「斷見」以外,接下來還要為大家解說的是「自性見」、「邪見」、「外道見」這三種。
這個自性見、第一個,就是要為大家說的:自性見它為什麼叫自性見?自性見的相貌又是如何?也就是,有情眾生有的也很想探究他的生命的本際到底是什麼,在沒有能夠聽聞熏習佛法正知見的情況之下,他只能在自身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探求;但是又發現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幻不實、沒有真實的,想要去探尋那個能夠出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法,久久推尋,可是就不能知、不能證;在不知不證這樣一個我們說佛法的根本理體——第八識如來藏心的時候,他就會去想像,想像說是什麼法能出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可是我們剛剛說,佛法的根本理體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祂是具有能出生萬法的真實空性存在的;可是在不能知、不能證有這個法的存在的時候,他去探求能出生他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情況之下,他就會去假想施設。這樣的情況就會存在著過失,因為它不是真實法。存在著什麼過失呢?存在著說:他自己認定的這樣子能出生他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法,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空性;可是這樣的情況之下,卻不能來毀壞他生死輪迴的煩惱因,也不能實證解脫,有這樣的過失存在。我們就來用實際的例子來為大家說明,所說的自性見有哪些。
第一種自性見就是講,在古印度的時候,有一種哲學派理論,他們推崇一位叫作迦毘羅的仙人為「世尊」;這一位迦毘羅他主張有一種「冥性」能出生諸法,這樣的一個冥性不可知、不可證;那不可知、不可證呢,可是他們又認為這個冥性能夠出生的法總共二十五個,如果說你能夠去瞭解這二十五個法,那就有智慧能夠解脫,不能知道這二十五個法,你就不能解脫;這樣的一個理論,在梵語裏面叫作「僧伽」,我們漢語把它翻譯為叫「數論」。這個數論學派,他們認為他們的迦毘羅是世尊,而不僅僅說只有佛教的佛可以稱為世尊。他們這樣的離於實相心的心體的理體來求解脫道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