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陳各佛學院院長及教授師之公開信~應早棄印順著作
大德 院長、教授師共鑒:
時序推移,臘月已屆,伏惟 大德身心康泰,菩提智增,煩惱損減。嘗聞:「各佛學院教授佛法概論、佛教思想史、中觀般若、阿含佛法、唯識種智等,多以印順法師著作思想作為教材。」聞之令人憂心忡忡,不能無言:故書此函,上陳 大德,陳述管見,兼作呼籲,懇請 大德撥冗費心探究:應否繼續以印順法師著作,作為佛學院教材?
愚意應當早棄印順法師著作,改選餘師正見之作。緣因印老思想偏邪謬誤,處處違逆 佛意,舉之不盡,實不應選為佛學院之傳法教材也。僅粗舉其大謬數端,以證其邪:
一者,印老謂無七識八識,謂此二識因於部派佛教之演變發展過程,而由 佛滅後數百年之弟子所創:先建立第七識,後立第八識。故印老主張此二識唯名建立,非是可證之法,故主張佛於四阿含中唯說六識,未說七八識。然我 世尊於四阿含中,早已處處說有七識八識,印老不解佛意,妄謂為無;拙著諸書已處處舉證阿含 佛旨,證有如是二識,非是空言。今觀印老諸書處處錯解四阿含經旨,非真佛法也,敬請 大德一一鑒察。
二者,印老謂般若之主旨為一切法空,故將般若定義為性空唯名。然般若諸經佛旨,乃是說明法界實相:菩薩心、不念心、非心心、無心相心;以如是心為法界實相,具載於諸般若經中,非以「一切法空」之「性空唯名」為法界實相也。性空唯名即是戲論故,一切法空同於斷見外道故,無關第一義諦實相般若故。般若諸經則以諸菩薩所證之「非心心」為法界實相、為一切佛法之本;依此實相心之不生不滅不斷不常--等中道理,闡明蘊處界及一切法空,才是實相般若。一切法空同於蘊等緣起法之性空, 佛已具說於四阿含諸經中,不勞再以般若重說之也;是故般若諸經乃是宣示一切眾生法界之實相;菩薩所證無心相心 如是才得名為第一義諦之般若也,外於此心則無般若可言可顯。今觀印老諸書,處處錯解般若諸經佛旨,復又不信般若經為佛口親說,則其所說,非真佛法也,不應選為佛學院之教材,敬請 大德鑒察。
三者,印老否定七識已,則四阿含眾經應當一一改寫,則佛語成妄。此謂 佛於四阿含眾經中,處處說十八界法以破常見外道;既有六根六識,則已顯示有第七識也,意根是心故,合六識則成七識故。若無第七識,則十八界唯餘十七,佛語應妄;故知印老否定第七識之說,違背佛意。復次,此七識心攝在「名色」之名中,佛復處處說「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則已說有第八識也;是故印老否定第八識之說,完全不符阿含佛旨,不應以其著作為教材,以免誤導學子,敬請 大德鑒察。
四者,若如印老否定第七識者,則人眠熟即同死亡,眠熟時六識俱斷滅故,已斷滅無法不能自生故。譬如吾人不能自生,要假父母方生吾人;意識滅已未復生前乃是無法,無法不能自生,要假第八識因及意根法塵為緣方能生起;是故 佛說「意法為緣而生意識」,若無法塵及第七識意根為緣,則翌晨不應復有六識生起,則印老否定第七識意根,豈唯違背佛說,亦違世諦。若如印老別立恆常不壞之「意識細心」為能生六識之主體,則此意識細心已具意根之體用,則已顯示有第七識也,不應否定之。復次, 佛既已說有意識及意根之體用,則印老將此體用別立意識細心之名,而否定第七識意根,則無實義,猶如俗語所說「自找麻煩--沒事生事」,多此一舉。復次,意識細心仍是意識,不應意識能生意識。復次,意識滅已,既有意識細心常住不滅,復不具意識見聞覺知之分別作用,由此二緣,不應將此細心附於意識之下而立為意識之細心,此細心乃意識之根源故,應名意根;既如是,則不須印老否定第七識意根,別立意識細心也。復次,意識細心若是意識者,不論如何微細,皆以意根法塵為緣而後能得生起,此是一切佛門學人之共識,亦是四阿含諸經佛口親說;既有意根,則有七識,印老何能否定之?復次,印老建立「不可知、不可證之意識細心」為三世輪迥之主體識,然 佛已說有「名色七識」所緣之識--第八識,而此識現前可證,一切禪宗悟者皆現前觸證之,並親領受其運作及體性,不須印老別立不可知、不可證之意識細心也。如人捨棄父母所指示屋中黃金,不肯入屋覓取,卻向屋外別立不可尋得、子虛烏有之幻想物為黃金;印老亦復如是,捨棄 佛說可以親證之第八識如來藏,外於如來藏,別立子虛烏有之意識細心為輪迴之主體,非智者也。復次,佛法非是虛妄建立法,必定現前可證,唯除因緣未熟者;故印老所說不可知不可證之建立法,即非佛法,故印老所立意識細心,非佛法也。既非佛法,則不應選作佛學院之教材,敬請 大德鑒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