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正覺─唐宋禪風今猶在─吳素枝─
回首自己學佛的歷程,應從祖母說起。我的祖母善良無諍,一生辛勞卻命運多舛—四十多歲喪夫,六十多歲喪媳,接著老年又喪子。祖父是在二次大戰時,行駛貨船經台灣海峽時,被美軍轟沉而葬身海底;我的母親則是在婚後兩年生下我,三個月後即因患急症而撒手人寰;相隔十五年後,我最小的叔叔也英年早逝,留下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孩子。歷經人生的種種憂患之後,祖母顯得抑鬱寡歡,常常以淚洗面,日後則虔誠信佛念佛,並常到村中的佛寺參加早晚課,晚年還受了菩薩戒。
祖母雖不識字,卻能拿著火柴棒逐字用台語學著誦讀《阿彌陀經》,有些字忘了就會要我教她;可是讀小學的我,只會用國語發音,她還是要我讀讀看,試著喚起一些記憶。我小時候也會隨著祖母去參加法會,有時祖母會發願法會期間要拜多少拜,拜得腰痠背痛了,就會要我一起幫忙拜,以湊足數目,這是祖母為我種下一顆與佛菩薩結緣的小種籽。
年少階段,因成長環境的原因,早識人間諸苦:生離死別、怨憎會、求不得、種種憂悲苦惱……。曾有國中老師當眾問我:「為什麼老是心事重重?」當時無心於學業,只覺得世間沒有什麼值得歡喜依戀的事,相較於同齡的青春洋溢,我更顯得沉默寡言,暮氣沉沉。高中畢業後,即搭船離開出生地,也開始了長期自我追尋、探索的旅程。
高中畢業後,在台北的書局工作過,也到高雄待過加工區;幾年後,落腳台中,就讀大學夜間部,考上了基層的公務員,半工半讀,直至畢業。這段期間,一方面忙著履行人生的階段規劃,一方面仍持續著對「人生所為何來?」「死後從何而去?」「現世如何安身立命?」等問題的摸索。最早是對基督教的溫馨感到興趣,自己會去買《聖經》、《荒漠甘泉》等書來看,藉以安慰枯萎的心靈;也接觸過基督教的朋友,並上過教堂做禮拜、唱詩歌;渴望平安喜樂,希冀放下無形的枷鎖,放下心頭千斤勞苦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