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只有二個甘露法門,即是:一者,解脫道;二者,佛菩提道。此是二甘露法門,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法門。換句話說,「修證解脫道就是修證佛法」這種說法並不正確。解脫道包含於佛菩提道中;因此,解脫道只是佛法的一小部分而已,不是一般初機學佛之人所謂的:「佛法不外就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了解之後就瞭解全部的佛法,佛法就是這樣而已。」
佛法,就是成佛之法,只不過 世尊為了接引一些畏懼生死輪迴的眾生,先將出離三界生死之方法抽出來講,予有緣眾生可以親自證實:出離三界是可能的。這是二乘菩提,也就是解脫道的義理與行門,也就是斷我執煩惱而取證解脫果的法門。
當這些有緣眾生證得解脫果進入了二乘菩提之後,就會確實的信受 釋尊所說的法是真實的法,真實的可以出離生死的方法。由於對於已經親證解脫而產生的信心,於 世尊再繼續宣講如何成佛的正理,這些有緣眾生才會真的相信,這就是佛菩提道──大乘佛法的義理,也就是唯一佛道的正法。故「成佛之道」必須具足佛菩提道及解脫道,如果落入斷滅空,如果否定了第八識以後,而來說諸法緣起性空,就落入了斷滅見,不僅與佛菩提道不能相應,也與二乘菩提的解脫道不能相應。
所以,佛法的最主要內涵,就是佛菩提道與解脫道,與大家最切身的科目,則是解脫道。解脫道的意涵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而不再受業力與無明的牽制,不再流轉於三界六道之中,免除了不斷的死亡而後又再受生,受種種生、老、病、死之痛苦。
至於解脫就是「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如何是「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要證得解脫果的第一步是要斷我見,接著修所斷的煩惱──我執也必須斷除,故說我見、我執均斷除了,就是解脫果的「所作已辦」。
在三乘共通的解脫道上的修行,對於我見及我執的斷除都是一定要詳細而實在的觀察;也就是必須現觀:五陰的虛妄、十八界的一一界也都是虛妄的。如此詳實的現觀之後,再檢討:我見是否斷除了?我執是否斷除了?若是真的斷除了,則就是「所作已辦」,這是證得解脫果的第一個條件。解脫果的修證是三乘佛法的共道,除了聲聞、緣覺外也是菩薩所必須修證的佛法,不過,六地以前的諸菩薩們,都會保留最後一分思惑,故意不去斷除,以滋潤來生再度受生的種子,繼續上求下化。
「不受後有」是說「現般涅槃」以及「中般涅槃」。「現般涅槃」是說慧解脫以及俱解脫阿羅漢,在捨壽時七識就統統自願消滅了,不再出現中陰身,只剩下《阿含經》的「名色因、名色本」的第八識、如來藏獨存,這就是無餘涅槃;也就是說真實的無我,「五陰我、十八界我」完全不存在了。「我」不存在之後,剩下第八識──涅槃的實際,祂離見聞覺知,從來都不作主、不思量,自無始劫以來都不自覺、亦不自觀有自己之存在。如果沒有末那起了我執而拉著祂,祂就不會去投胎;此末那──意根的我執斷除了之後,捨報時作主、思量的意根自願消滅,就不會再出現中陰身;意根不再出現、則意識也就跟著不再出現了,如此則稱之為「現般涅槃」。在捨壽的現下、當下入般涅槃,這是指俱解脫的大阿羅漢以及慧解脫阿羅漢的解脫,不受後有。
不受後有除了現般涅槃之外還有中般涅槃,這是說有極少數慧解脫阿羅漢,解脫證境如果不是很堅固,捨報時忽然在意根中生起一分微細的我執,不能當下斷除,則雖想入無餘依涅槃,可是卻在不知不覺間,就會感生出即將生往色界的中陰身;而當中陰身出現時,他心想:「我怎麼沒入無餘依涅槃?怎麼我又出現了?」此時就即時再把自己剩下最後一分的「我執」斷除,斷盡我執之後就不再有第二次中陰身出現。不過,中陰身的壽命有七天;因為這是慧解脫阿羅漢,不是俱解脫的大阿羅漢,所以必須等到第一個七的中陰身壞掉才能入無餘依涅槃,這個就是解脫不堅固的「時解脫」阿羅漢的中般涅槃。但是,這是從廣義而言;從狹義、嚴格來說並不是完全的不受後有,因為已受了中陰身的後有,中陰身也是廣義的後有!但就狹義的來說,也算是「不受後有」的聖者。
解脫果,最後一段「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如何是「解脫知見知如真」?這是說完全了知「我見」、「我執」全部斷盡的內涵,這是聲聞的無生智。
解脫知見並不是每一位阿羅漢都有的,在佛教史上有位周利槃特伽尊者證得阿羅漢果位,於是有人說:「掃帚兩個字都唸不好,竟然可以成為阿羅漢,真是不簡單!」就請尊者來受供養,供養之後請這位聖僧開示。尊者卻說:「我不會開示,我請舍利弗尊者來為你開示。」也就是說:「我應供,他開示」。周利槃特伽尊者已經證得解脫了,何以卻不能開示?這就是說「解脫知見」不具足了知,也就是說周利槃特伽有盡智,但是沒有無生智。這「盡智」與「無生智」是「二乘一切智」的盡智與無生智,也就是說不具足解脫知見的人只能自己得解脫──知道確實已經把對自己的執著斷除了,可是要如何去修到這個境界?他不會整理,不會宣說出來。
解脫的真正道理就是上述「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現在不論是北傳與南傳佛法弘法的法師、居士,不能證得解脫果的最大原因,就是對於解脫道不瞭解,對於「眾生我」不瞭解,而對五陰十八界誤會了,不能一一現觀五陰十八界的虛妄,落在意識心的覺知心我上面,不能斷除對覺知心自己的執著,落在我見上面,故更不能斷除我執;這就是對解脫道內涵不瞭解的人,故無法證得二乘菩提的解脫果。並不是只有北傳佛法(大乘法的傳承)是如此,現在的南傳佛法的那些「阿羅漢」(如果有的話)們,也不知道這個解脫道的真正道理,故其實不是真正的聖僧。
前面一開頭便說解脫道是三乘共道,不過雖是三乘共道,大乘菩薩所證的解脫並不一樣;二乘聖人所證得的解脫是不能證得無餘依涅槃的實際,而大乘菩薩所證得的解脫,卻實證了無餘依涅槃的實際。因此在說明了解脫道內涵之後就要說佛法另一大甘露法門──佛菩提道。
….more…..
| ||
解脫道的四個果位: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系以斷我見為基礎,進一步斷除思惑。 佛菩提道則系以明心為基礎,由於福慧的圓滿,最後証得究竟佛果。 目前的佛教界,錯解佛法的情形非常普遍, 平實導師以道種智的証量,領導正覺同修會勝義菩薩僧團,介紹佛法二主要道:解脫道與佛菩提道,讓佛教的法義與道次第清楚的呈現在世人面前,在當今佛教界中,極為稀有難得。 正覺電子報亦復如是,闡述佛法正義與修証經驗,普愿有緣的讀者均能深入甚深法義,自度度他,終能圓滿究竟的佛果。 | ||
| ||
==此欄目暫無信息==
| ||
| ||
大乘佛菩提道是以明心為起步的,如果沒有明心,雖然對三寶深信不疑,則所修的六度萬行是外門修六度菩薩行,仍不是內門廣修六度萬行;也就是說二乘聖人所證得的解脫是不能證得無餘依涅槃的實際,而大乘菩薩所證得的解脫則實證了無餘依涅槃的實際,這個無餘依涅槃的實際在《阿含經》中 佛稱之為「涅槃之本際」,有時說「如」,有時候講「實際、我、如來藏……」,有多種稱謂。捨壽入了無餘依涅槃的時候是五陰、十八界都滅盡了,無餘依涅槃裡唯一的一個法就是「實際」;這是將「名」與「色」滅除了,便成了完全的「無我」。「名」是說受、想、行、識 (前七識) ,「色」就是五根身。五色根的扶塵根與勝義根都捨棄了,受、想、行、識也都滅除了,就是無餘依涅槃──十八界的自我都全部滅盡了,就沒有前七識的存在,故無見聞覺知的「我」存在,也沒有「恆審思量、處處作主」的「我」存在,只剩下「名、色」所緣的識──「名色因、名色本、名色習」之識,就是只剩下第八識離見聞覺知、離思量而獨自存在,無所依倚。此時已無人間的痛癢、冷熱、飢渴等等餘苦存在,沒有這些餘苦作為所依,故稱之為無餘依涅槃。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