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傳奇

2014年2月16日 星期日

宗通概說(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已說明了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要遠離惡知識,以免與惡知識成就共業,而障礙自己佛菩提道及解脫道修行;第二個重點是要親近真善知識,以及接受真善知識教導,跟隨真善知識修學正法,並在真善知識教導下,未來才有可能證悟,未來才有可能發起下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乃至盡三大無量數劫後,圓滿上品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樣的成佛之道才是真正釋迦世尊所說的成佛之道啊!
接下來繼續談的是「宗通概說下集」。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34頁倒數第5行。書上是這麼寫著:「見性者有二,一非見性宗通,一為見性宗通。」
所謂非見性宗通,是指明心的宗通,也就是見成佛之性的佛性;見性宗通指的是肉眼見佛性,也就是眼見佛性的佛性。雖然這兩者都簡稱為佛性,但是這兩種佛性的內涵與境界是完全不一樣的。成佛之性是指每一個眾生都有如來藏,是這個如來藏的運作而顯現衪的如來藏性;這個如來藏性是本有的、本來就具足的,衪不需要你去修行,也不需要你去改變衪,祂本來就離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所以自性清淨。之所以要修行,乃是要改變如來藏體內所含藏的七轉識染汙的種子,使得七轉識種子清淨,乃至究竟清淨。由於斷除了煩惱障現行、習氣種子隨眠與所知障的無始無明隨眠,使得如來藏的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完全斷除,如來藏改名為佛地的無垢識。由此可知,因地的如來藏與果地的無垢識本體都是清淨的,沒有不清淨的。這也是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所說「只改其名,不改其體」的道理。
然而,這樣甚深微妙的道理,卻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為什麼?因為二乘人急著想入涅槃,不像菩薩能夠廣度眾生,所以,佛在初轉法輪隱說真心為無餘涅槃的本際、我、如、識……等名,僅告訴二乘人如何斷我見、我執、我所執而已;待弟子們能夠實證二乘菩提,對佛產生信心,佛才為迴小向大的二乘人講述如來藏種種體性。所以,佛在二轉法輪、三轉法輪講述如來藏種種名,譬如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無住心、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等名。所以說,這些甚深微妙的如來藏法是佛專門為菩薩而說,不是為二乘人說,所以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既然二乘人無法了知,更何況是凡夫所能知。也難怪有愚癡無知的凡夫,竟敢誹謗如來藏是緣起性空、是生滅法,完全置自身於危險而不顧,真是大膽啊!
眼見佛性乃是狹義的佛性,是如來藏的見分,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十住菩薩用父母所生肉眼可以看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成就如幻觀而轉入初行位中。這有經典為證: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見?」佛言:「迦葉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大般涅槃經》卷八)
解釋如下:【迦葉菩薩向佛稟白:「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可了知,為什麼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佛性?」世尊答言:「迦葉善男子!就好像二乘人,如果他未修得神通,不知道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因為隨順契經所說,相信我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所以才知道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佛性。」】由經文開示可知,如果佛弟子們能夠具足三資糧,也就是定力、慧力、福德具足,透過看話頭的功夫,一念相應慧,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佛性,是如來藏直接出生的見分,外於六塵運作,而在六塵境界分明顯現,迥異成佛之性的佛性;因為成佛之性是沒有境界的法,而眼見佛性是有境界的法,兩者體性完全不同。然而,卻有人不顧經文開示,故意扭曲說「肉眼不能見佛性」,真是愚癡啊!
又另一部經典也開示,十住菩薩可以眼見佛性。經文如下:

宗通概說(中)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已說明,宗通就是明心見性的法,明心就是找到第八識如來藏,由於菩薩明心找到如來藏後,不僅不落兩邊、處於中道中,而且了知如來藏有無量「不」的中道性。這是菩薩明心後發起般若智慧所能了知的境界,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為什麼?因為二乘人沒有親證如來藏,無法現前觀察如來藏分明顯現,所以沒有法身德,也沒有親證法身而發起般若智慧的般若德,所以這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
接下來繼續談「宗通概說中集」,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32頁第2行。書上是這麼寫的:
【此謂佛門學人悟得如來藏後,不遇惡知識攝受;或雖遇惡知識攝受、否定其所悟如來藏,但有諸佛、菩薩、善知識攝受,為其巧設方便,多方開解,使其驗證所悟如來藏之真實無訛,證明其所悟如來藏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斷不常、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有非無之體性,般若現在前,親自觀見中道實相,入第七住常住不退。】
這也就是說,真善知識真的很重要!他可以讓你在佛菩提道上以及解脫道上,能夠很正確而且很迅速地成就。如果明心後沒有真善知識攝受,很容易退失佛菩提。正如經中開示:
【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經中已開示:佛弟子於參禪後,正確的般若觀行現在前,也就是明心了,成為七住菩薩;如果當時沒有真善知識巧設種種方便攝受,以及自己對如來藏無生的體性無法安忍與接受,於一劫乃至十劫當中,還是會退失佛菩提;並於退失後轉入種種外道中,於一劫乃至十劫起了大邪見,以及造下五逆十惡等大惡業,未來要受無量苦。由此可知,在修學佛法中能遇到真善知識,以及接受真善知識的教導及攝受,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遇到真善知識,以及接受真善知識的教導及攝受,想要成就佛菩提道就會變得很困難而且遙遙無期;有了真善知識的教導及攝受,在佛菩提道中就能夠很迅速地成就。這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開示:「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也就是這個道理啊!
然而有真善知識,必定有假善知識,亦名惡知識。這樣的惡知識在末法時代很容易遇到。譬如有人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他不僅以地上菩薩自居,而且還暗示自己就是宇宙大覺者,也就是暗示自己是佛陀,而接受信徒禮拜;這樣的人就是惡知識,不僅大妄語,而且還誤導眾生,已成為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又譬如有人主張「斷際靈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主張,前一剎那過去了,後一剎那還沒有生起之間,能夠在這兩個非常短暫剎那之間,保持了了常知而不分別的心,那就是真心。可是他卻不知道,前一剎那過去了,後一剎那也會跟著生起及過去,不是不會過去,所以祂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更何況對境已經清楚知道了,分別已經完成了,怎麼說是不分別呢?像這樣前後語顛倒的人,就是惡知識!他讓您走上「常見外道」,與佛道越走越遠了。又譬如有人主張:「大乘佛法的興起,絕不是單純問題,也不是少數人的事,是佛教發展中的共同傾向,主要動力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他的意思很清楚告訴我們,那就是大乘非佛說,他認為大乘法不是由佛親口宣說的,而是佛弟子為了緬懷世尊,由佛弟子長期結集出來的。由於誹謗大乘法非佛說,成為破佛正法非常嚴重的人,這樣的人也是惡知識,應該要遠離

宗通概說(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已說明,第一義諦通就是大乘菩薩證得般若空性心所行境界,它可分為宗通與說通兩種,是菩薩明心見性後才有兩種法通;然而七住菩薩僅具有少分宗通與說通,眼見佛性的十住菩薩宗通與說通也僅是比明心的七住菩薩多了一點點而已,雖然多了那麼一點點,卻不是七住明心菩薩所能了知的境界;十行、十迴向位以及地上菩薩的宗通與說通僅是多分而已,都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唯有佛的宗通與說通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
既然已經說第一義諦通就是宗通與說通兩種,因此將分兩種單元解說:第一個單元是宗通概說,第二單元是說通概說。今天談的是第二節:宗通概說上集。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30頁第1行,書上是這麼寫著:
【宗通有二:明心與見性。明心者,證得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斷不常、不一不異、非俱非不俱、非有非無之真實心——如來藏也。由已親證如來藏故,漸生般若慧,親證中道實相觀,非諸錯悟凡夫及定性二乘愚人所能臆測其般若慧也。】
書中已經很清楚說明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宗通就是明心與見性;第二個重點,明心就是證悟如來藏;第三個重點,明心後就會發起龍樹菩薩在《中論》所說的「八不中道」的般若智慧,乃至有無量「不」的般若智慧;第四個重點,菩薩證悟般若的智慧不是錯悟凡夫及定性二乘愚人所能了知。以下將針對這四點加以解說。
第一個重點:宗通就是明心與見性。為什麼宗通就是明心與見性?在前面的單元已經說明了,可能還有菩薩今天才收看,沒有聽到前一個單元講解宗通與說通的真實內涵,因此在這裡做個簡單重複說明,讓沒有聽到的菩薩們很快的了知「為什麼宗通就是明心與見性」。第一義諦通就是大乘菩薩證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為宗通與說通兩種:宗通乃是為真正修行人而說明心見性的法,如果菩薩能夠親證實相心,未來將近三大無量數劫後,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說通就是菩薩啟發佛法中童蒙,為佛弟子們建立佛法正知見,作為未來證悟的準備,乃至作為未來成佛之準備。從上面說明可知:宗通就是明心與見性的法。
所謂明心與見性,表示真的有一個心可明,有一個性可以親眼看見。這個心就是佛所說的真心,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如果菩薩具足三資糧,也就是具足定力、慧力與福德,於一念相應慧明心,能夠安忍真心本來無生體性而不退,成為七住滿心菩薩,不僅可以入內門修六度萬行,而可以轉入八住修行;如果證悟了,無法安忍真心無生的體性,不名七住明心的菩薩,名為退分菩薩,只能在外門繼續修六度萬行。見性就是佛所說的佛性,祂是真心的作用。如果菩薩具足三資糧——定力、慧力、福德,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也就是說菩薩七住明心不退了,成為七住滿心菩薩,進入八住、九住,於九住圓滿後轉入十住修行,鍛煉看話頭的功夫,熏習眼見佛性正知見,於定力、慧力、福德圓滿時,可以眼見佛性成就「如幻觀」不退,成為十住滿心的菩薩,進而轉入初行位修行。眼見佛性的真實內容,將於後面幾集詳細說明,因此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被誤解的大乘修行」是怎麼一回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開始轉入比較正式的大乘法,我們要說「被誤解的大乘修行」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許多人都說他是在學佛,他也在學大乘法,可是他對於大乘法教所講的真如,他並不完全信受。他認爲真如就是像「我」一樣,有眼睛,然後看得見、看得到,也就是說,他把六識這些意識然後眼識等等的體性當作是自己,所以他最後還是落在意識心常見的我見裏面,他對於真實法是難以瞭解的。所以,眾生應該要去信受一件事情,真如是遠離見聞覺知,沒有見聞覺知。然後從這樣你來作一個方便,你才有辦法來瞭解,如何契入這個佛法;不然,都陷在見聞覺知裏面,你是不可能契入真正大乘法的。所以,對於大乘法中所說的,包括說怎樣才可以避免斷見,也是如此。
許多人信受大乘法的同時,他也在想說,大乘法應該會有境界。境界是什麼呢?就是我能夠感受的,我能夠覺察的。所以把境界當作是常住法,所以涅槃應該是在我之外的,證悟也應該是一個很特別的境界。然而他們卻不曉得說,證悟從來不是境界法,證悟不是這些人所想像的涅槃境界,證悟不是什麼清涼或等等、這些等等。可是,因為證悟之後,證悟者卻可以說:證悟本身是清涼法,證悟本身是如如法。那為什麼呢?這其中差別就在說,你意識心去找到這個如來藏之後,你就知道如來藏的本身體性是什麼。所以你根據如來藏的體性,根據經典的聖教,這樣來一一演說,是清浄,是如如,是不動搖,無見聞覺知,無念,無分別,這樣等等都是祂的真實的體性所顯露的。然而你自己,卻還是有見聞覺知的,卻還是於萬法之中沒有辦法如如不動,而且是有念,在許多地方你都有念想,而且有分別;在許多的地方,你都覺得你有作,有運作等等,這些法你是一直存在的。不會說,你證悟以後,你無分別的時候,你眼睛就看不見,然後你耳朵也聽不到,你只是剩下眼根跟耳根——不是這樣的荒謬的法。
然而,世間的人對於這點又很難相信。但是想:那我要這個心識作什麼?我要這樣如來藏能夠幫我作什麼?然而,等你證悟了這個法以後,你就發現經典和所證的沒有差訛,是平等的。所以這文字般若,才能顯示出、透徹出佛陀要告訴我們的智慧。因為你有智慧了,所以有親證是如此的情況下,親證這個真如,所以你才能夠知道,到底經典想要表達的是什麼;而不會侷限在文字表面的意思。因若侷限在文字表面的意思以後,在佛法上的修行都會完全被誤解了。包括說,以為「空」就是空無,或是「空」是建立在什麼呢?建立在一切法之上,如果一切法抽掉以後就沒有空。即使說有的人很怕人家說他是斷滅空者,所以他就趕快改口,改口什麼呢?「我說的是空性。」這樣跟經典好像有符合,可是你空的體性是在什麼之上?你是怎樣被建立?你是怎樣產生的呢?你的空性是自己本來是無生之法嗎?沒有法可以出生你的空性,這樣才是 佛陀所說的空啊!這種是真實空,不是因為其他一切世間諸法能夠存在或是生滅,你這個「空」就變異;如果你的「空」是因為要委託其他人而存在,這樣的法就是無常之法,這樣的法就不能夠作為常住法,就不可能有常住真實「空」。
然而,世間人對於這樣的真實義理又很難瞭解,因為他認為,既然是空就是偏向於空無斷滅,或是類似的義理。雖然他講空性,可是他還是不承認有個常住法。因此你要問他:「你空可不可以出生一切諸法?」他說:「可以。」那你再問他:「那你如果是可以出生一切諸法,你怎麼會反過來說,你空是被建立在一切諸法之上?難道一切諸法抽掉以後,你的空就不見了?」他說:「對啊!一切諸法你把它抽掉以後,空就不見啦!」「那請問你,一切諸法在前面,還是空在前面?」他聽到這裏,還不懂得這問話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一切諸法既然是空所出生的,當然是先有空,才能夠出生這些法;那如果要界定說「空」只是文字表示的法,那就是只有一個名稱而已,名稱是沒有真實因。這樣的話,就會產生一個沒有原因、沒有起源、沒有道理,然後呢,咚!一下子,一切諸法就出生了。請問:這樣的人不是「無因論」,那是什麼呢?可是如是者啊,他聽了這段話,還是不會反省的啊!因為對他們來說,空就是這個意思,他不懂沒有關係,反正他就把它當作是空無接近的意思,頂多再加一個空相、空性。可是他說的永遠不是佛法說的空相、空性,也永遠不是佛法說的真實空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說明,神通是三界中有為法,是有境界法,是生滅法,與般若智慧無關;因此有智慧的佛弟子們,不應該以修學神通為標的,應該以修學般若智慧為主,能夠這樣才不會障礙自己的佛菩提道修行。
接下來,這一集將繼續談的是「第一義諦的略說」,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23頁倒數第3行,書中這麼寫著:「三者解脫道雖共三乘,然非本書所欲討論之主題;本書所說通者,謂第一義諦通——大乘般若空性——之宗通與說通,合先敘明。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雖亦偶爾旁述解脫道,乃因佛菩提道之修證必定函蓋二乘解脫道故,然以第一義諦中心,而宣示般若之宗通與說通。」書中已經很清楚說明,第一義諦通就是大乘菩薩證得般若空性心所行的境界,它可分為宗通與說通,是菩薩明心見性後才有兩種法的通達,也就是兩種法通。為什麼第一義諦通就是宗通與說通?為什麼佛菩提一定函蓋二乘解脫道?有必要加以說明。
首先談的是佛菩提有兩個主要道,那就是佛菩提道以及解脫道。佛菩提道包括了大乘菩薩五十二階位,是菩薩從十信位開始,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最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是為第一義諦所攝。解脫道是指二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是二乘人觀察蘊處界虛妄,將我見、我執、我所執斷盡後,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是為世俗諦所攝。因此,三乘有共與不共:共的部分是,三乘同觀蘊處界虛妄,也就是世俗諦——蘊處界所含攝的解脫道範圍;不共的部分是,菩薩證得第一義諦,也就是菩薩找到空性心而發起的法身德,以及因為有了法身德以後而發起的般若智慧的般若德。所以,佛菩提道所含攝的範圍既深且廣,它不僅包括了解脫道,而且也包括了解脫道所沒有的第一義諦;因此,大乘法包含了小乘法,大乘是小乘的基礎。這有經典可以證明:
【(勝鬘夫人)即白佛言:「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訶衍。何以故?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又如一切種子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於大乘而得增長。」】(《勝鬘經》卷一)
經中開示摩訶衍就是大乘,它包括了二乘聲聞緣覺的解脫道,所以大乘是小乘的基礎,這才是正確的說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張「小乘是大乘的基礎」,你就知道他說錯了;如果出自於出家人口中,那是誤導眾生的大惡業,應該要公開懺悔才是。
接下來說明,什麼是「宗通」與「說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卷三曾說:「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解釋如下:【我釋迦牟尼佛有兩種法的通達,那就是宗通與說通。說通就是啟發佛法中的童蒙,也就是對佛法都沒有正知見的人,為他們說法,為他們建立佛法的正知見,猶如白色的布一樣,可以隨意染成各種顏色,作為未來證悟的準備,乃至作未來成佛之準備;宗通乃是為真正的修行而說,為他們說第一義諦明心見性的法,為他們說建立第一義諦明心見性所需具備的次法,使得他們未來能夠圓滿具足證悟的因緣,乃至於證悟後次第修學,般若智慧日日增上,未來可以成就佛菩提果。】
從上面可知,宗通與說通是互相含攝的。也就是說

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已說明,神通是三界中眾生意識境界分段有出有入之法,它是依附意識而有的法,乃是境界法,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因此佛弟子們在修學佛法當中,不應該注重有境界、有生滅、有為法的神通法門,而是應該注重沒有境界、沒有生滅、屬於無為法的智慧法門;能夠這樣修行才是有智慧的佛弟子,才不會在佛菩提道上走上叉路,而與佛菩提道越走越遠。
接下來,這一集繼續談的是「神通無關證悟」,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17頁倒數第6行,書中是這麼寫著:「復次,神通無關證悟,是三界中世俗境界故,無關般若故。」為什麼神通無關般若,有必要加以說明。
在二乘的解脫道上,不論是聲聞或緣覺,都是觀察蘊處界虛妄以後,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而成為四果人;又聲聞四果人分為三種阿羅漢,也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俱解脫的阿羅漢、慧解脫的阿羅漢: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不僅有四禪八定,而且還有三明六通,譬如目犍連尊者;俱解脫的阿羅漢他有四禪八定,但是沒有三明六通,譬如蓮華色比丘尼;慧解脫的阿羅漢,既沒有三明六通,也沒有四禪八定。可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三種不迴心的阿羅漢捨壽後,都可以入無餘涅槃而不在三界現身意,他們究竟是用什麼入涅槃?是用禪定入涅槃呢,或者用神通入涅槃,還是用智慧入涅槃?單單這一點很值得大家探討。以下分為兩點來加以說明。
第一,如果是用禪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那麼慧解脫的阿羅漢根本無法入涅槃,因為慧解脫阿羅漢既沒有禪定也沒有神通,根本無法入涅槃;可是佛明明說慧解脫阿羅漢可以入無餘涅槃,由此可知:這三種阿羅漢都是用智慧入涅槃,而不是用禪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而且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不管是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俱解脫的阿羅漢或者慧解脫的阿羅漢,他們的解脫境界都是一樣沒有差別——只剩下無餘涅槃本際存在,處於沒有見聞覺知、極寂靜的境界中。
第二,如果阿羅漢是用禪定或神通入無餘涅槃,分明違背《心經》的開示。為什麼?因為經中開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一)經中已經很清楚地、明白地告訴我們,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是沒有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如果阿羅漢是用禪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顯然無餘涅槃還有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存在,分明與《心經》所說的完全顛倒;因為《心經》所說的無餘涅槃是沒有蘊處界的,是沒有見聞覺知的境界,它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如果無餘涅槃還有任何一法存在,那表示無餘涅槃不是處於極寂靜的境界。由此可以證明:三種不迴心的阿羅漢都是用智慧入涅槃,而不是用禪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
綜合上面可知,不管是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俱解脫的阿羅漢、慧解脫的阿羅漢,都是用智慧入涅槃,而不是用禪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聲聞既如是,緣覺亦復如是,也是用智慧入涅槃,不是用禪定或者神通入涅槃
在大乘佛菩提道上,尤其是戒慧直往的菩薩,特別注重般若智慧法門,而不注重禪定或者神通法門;因為菩薩都是在般若智慧上用心,也就是在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用心,唯有在三地快滿心的時候才修禪定與神通。這裡有兩個例子,可以充分說明佛菩提道上特別注重般若智慧法門,而不是禪定或者神通法門
第一個例子是古時候的黃蘗禪師,他是禪宗公認的證悟者,內容如下:【昔日黃蘗和尚路逢異僧同行,乃一羅漢。至天臺,值江漲,不能濟,植杖久之。異僧以笠當舟,登之浮去。黃蘗指而罵曰:「這自了漢,我早知汝,定捶折其脛。」異僧乃歎曰:「道人猛利,非我所及!」】(《古尊宿語錄》卷四十八)
解釋如下

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已說明宗通與說通這個「通」字的意涵,通就是通達,也就是對某個法通達;能夠對某個法通達的人,或者稱為專家的人,在世間法名為達人。這樣達人可分為世間法、出世間法以及世出世間法的達人;世間法的達人包括了烹飪達人、藝術達人乃至房中術達人;在出世間法的達人包括了二乘解脫道聲聞、緣覺四果達人;在世出世間法的達人包括了菩薩五十二階位的達人,唯有佛對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最究竟,所以世出世間法最究竟的達人是佛,沒有人能夠超過祂。
然而有一位坦特羅佛教(又名譚崔)之行者卻說:上師的成就高於佛。這是很荒唐的一件事。他這麼說:「如何仰賴精神上師?仰賴精神上師的最好方式,就是藉由他的神秘特質,和他對你心識生活有益的功能,來進行沉思觀想……『五道次第』說:擁有佛陀自身的眾生,會邁向完美圓滿境界,但是,眾生自身的上師比佛陀更慈悲,因為他都親自給眾生口頭教誨。想想你的上師,他比你過去、現在及未來諸佛還要更加慈悲。」
如此可知,這位坦特羅佛教的行者說法非常荒唐、非常離譜,因為在經論中都是這麼開示:「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也是說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者,沒有一個眾生的福德、智慧、禪定、慈悲等等超過佛。可是這位坦特羅佛教行者卻顛倒去說,說上師比佛陀更慈悲,這樣說法名為惡說,名為謗佛,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這有經典開示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人,於如來眾而興誹謗。云何為二人?謂非法言是法,謂法是非法,是謂二人誹謗如來。」「復有二人不誹謗如來。云何為二?所謂非法即是非法,真法即是真法,是謂二人不誹謗如來。是故,諸比丘!非法當言非法,真法當言真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增一阿含經》卷九)
經中已開示,不應該將佛的正法說成非法,將不是佛法或者外道法說是正法;因此佛弟子們在修學佛法當中,應該如實陳述,正法就是正法,非法就是非法——或者是非法,或者是外道法,本來就不是佛法——這樣才不會成就謗佛、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
既然已經知道「通」的意涵,接下來要進入宗通與說通的內涵。請各位菩薩翻開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課本第17頁第3行,書上這麼寫著:「本書所謂通者,非謂世俗神通,乃謂宗門意旨之通達,以及教導眾生第一義諦之教法已經通達;乃謂第一義諦般若之通達,又名法通,非謂三界世俗有為之神通也。」
既然書目名為《宗通與說通》,當然整本書的主軸不能離開宗通與說通的真實內涵,但是眾生本來就顛倒,喜歡有境界的神通法門,不喜歡本來就沒有境界的智慧法門;因此在講述宗通與說通之前,當然要將神通加以詳細說明。世俗所謂的神通,乃三界中眾生意識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在整個佛菩提道上雖然也屬於佛菩提道上的一部分,但是它占整個佛菩提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雖然佛弟子們在適當的時機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薩在三地快滿心的時候才修,但是絕大部分菩薩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門用心,也就是在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用心;因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沒有境界、屬於無為法的智慧法門,而不是有境界、屬於有為法的神通。基於如此,分三點來加以說明。
首先要談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識而有

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次正覺教團電視弘法所要講的系列主題,仍然是以三乘菩提為中心所衍生出來的系列主題,也是延續以前的三乘菩提綱要,以及念佛法門之後而有的系列主題。這個系列主題名為「成佛之道」,是佛弟子們在修學佛法過程中,應該勤求明心見性以及悟後宗門的通達,然後藉著宗通而入教門以及出教門,了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也就是了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由共業有情的真心如來藏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以及一切眾生所了知的諸法——包括了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是由八個識和合運作而有的,也就是諸法是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以及第八識和合運作後,吾人才能了知諸法的存在,以及了知諸法存在之下生、住、異、滅的現象,而為吾人所受用。又從宗門而入教門,發起了說通的智慧,它包括了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以及從宗門出教門所做的弘法利生以及護持正法事業的福德,就可以不斷地累積自己的智慧與福德,而邁向佛所說的成佛之道,於三大無量數劫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這個成佛之道系列主題,是以 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為教材,它包括了宗通與說通概說以及詳細的內涵,然後出來弘法利生,不斷地為眾生說法,不斷地簡異辨邪,不斷地摧邪顯正,讓眾生了知正法與邪法的差異處,並敘述了佛菩提道上各宗各派的內涵與叉路,避免有情誤入歧途,而多走了冤枉路;最後總結:宗門與教門不可相離,也就是宗門不離教門,教門不離宗門,它們是互相依存的,不可須臾離,如果能夠清楚了知整個佛菩提道的次第與內涵,未來就可以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由此可知,宗通與說通在佛菩提道上佔有相當的地位及重要性,它是一切學人進入佛菩提道的基本門檻,有了它才能進入佛菩提道內門修六度萬行,未來才有可能成就佛道。因此,學人應該了知宗通與說通實際內涵與次第,應該在這裡用心,未來在佛菩提道上才有可能成就;否則永遠在外門修六度萬行,永遠進不了內門修行,更不用說未來可以成就一切種智的究竟佛。
這個系列主題是由多位親教師來為各位菩薩詳細解說,希望各位菩薩在佛菩提道上能夠很迅速、很清楚、很有次第性地了知成佛之道的內涵,藉由往昔所培植的善根,能夠接觸真善知識,而不是假名善知識,跟隨真善知識修學正法,藉著真善知識所說的法教,以及護持真善知識弘法利生的事業,不論是在台前或幕後,不論是出錢或出力,未來就有機會悟入佛菩提而明心見性。並且於明心見性後,藉著宗門與教門的通達,增上慧學不斷地增上,不斷地護持和弘揚世尊的正法,以及不斷地攝受眾生所培植的福德,於未來無量劫後成就自己的清淨莊嚴佛國淨土,以及成為福慧的兩足尊。
接下來開始進入 平實導師所著的《宗通與說通》這本書的實質涵。請各位菩薩翻開《宗通與說通》課本第17頁「第一章、概說」,「第一節、總釋宗通與說通——證第一義諦」。
在解說宗通與說通之前,先解釋宗通與說通這個「通」字的意涵。通就是通達,也就是對某個法通達;能夠對某個法通達的人,或者成為專家的人,在世間法名為「達人」;這樣的達人可分為:世間法的達人、出世間法的達人以及世出世間法的達人。
首先談的是世間法的達人。譬如某人對烹飪有專長,大家認定他的烹飪技術很好,沒有人可以趕得上他的烹飪技術,所以美譽他為「烹飪達人」。又譬如有人對藝術有專長,如畢卡索、梵古等等,長久以來在國際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為世人所公認最頂極的藝術家,所以被世間人稱為「藝術達人」。又譬如音樂達人、遊戲達人、理財達人等等,這些人在音樂上、遊戲上、理財上非常通達,無人可以相比,所以稱之為某某達人。
又譬如世間法有一種達人名為「房中術達人」,那就是坦特羅佛教、也叫作譚崔的無上瑜伽,因為無上瑜伽所說的內涵,就是要與女信徒性交。為什麼?因為有一位名滿國際的坦特羅佛教行者,就在他的書上公開這麼寫著:
【印度大師佛智所撰《文殊聖語》提到,吾人的身體結構和四大,即使是在凡夫的層次,在睡覺、打哈欠、昏厥和性高潮的時候,也會自然經驗到明光的微細層次。這顯示我們自身具有可以進一步探索的潛能。在這四種狀態中,進一步發展的最佳機會是性交。雖然我使用「性高潮」這個普通名詞,卻不是指一般的性行為,而是觀想與明妃交合的經驗,藉以融化頂輪的四大,並且迴轉其過程。這種修行的先決條件是不可漏精。根據《時輪本續》的說明,漏精對修行的傷害非常大。因此,即使在夢中也不可以漏精。密續描述了各種克服漏精的方法。這與律藏的規定衝突,律藏規定出家眾的行為準則,允許夢遺,因為這是超乎控制的;但是密續卻認為夢遺是犯戒的。】
從這位坦特羅佛教行者說法可知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首先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現在大家所收看的節目是「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佛教正覺同修會將一些平常學佛人會感覺到有疑惑的問題,把它們收集起來,統一的為大家解說。今天所說的題目是: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到底佛教裡面有多少個宗門的各教派呢?首先,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先生快要往生了,他的大兒子最先趕回家,就在爸爸的耳朵旁邊嘟嘟嘟嘟,然後說:「爸爸!你要記住啊,要一直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子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哦!」因為大兒子是學西方淨土法門的。過了一會兒呢,二兒子又回來了,然後神祕兮兮的跟爸爸講:「爸爸!您記得您要唸南無妙法蓮華經哦!因為這個功德最大。」原來二兒子是學日蓮正宗的。二兒子才講完,換三兒子進來,然後說:「不對,不對!爸爸,禪宗才是最殊勝的,你什麼也不要唸,你應該要參究自心本來面目,回歸到常寂光淨土才對。」話還沒有說完,四兒子又衝進來了,搶著說:「爸爸!爸爸!他們都不對啦,他們都不夠高,我學的密宗才是最高的。你應該要觀想佛父佛母交合,行雙身法的大樂境界,這樣子呢,您就可以在中陰身的時候即身成佛啦!」然後四個兒子吵成一團,不可開交。
過了一會兒,爸爸終於說話了:「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大家就很緊張問說:「爸爸您看到了什麼?您看到什麼?」然後爸爸就說:「我看到你們死去的媽媽來了。」大家就接著問啦:「那媽媽說什麼?」「媽媽罵:『你們這一些不孝子,要爸爸跑來又跑去,你們是不曉得爸爸的腿不好嗎?』然後她還罵我:『你這死老猴,我等你這麼久了,你竟然還在那邊想要跟別的女人修雙身法!』」
釋迦牟尼佛降生在這個世界,到底是為了什麼呢?佛經裡面說:只為了一件大事因緣。也就是要告訴眾生、引導眾生,讓我們知道萬法的表面是緣生緣滅,可是呢,萬法的根源是真實如來藏;就好像一顆水晶球,萬法的生滅現象都只是水晶球表面所映現出來的影像,可是水晶球的本體卻是從來不生不滅的。在 佛陀四十年中的說法,由淺至深,前後按照弟子的程度,分成了五個時期、三個部分的教法。大致上的說,佛陀一生的說法,五個時期叫作:華嚴時、鹿苑阿含時、方等般若時、唯識種智時,以及最後的法華涅槃時。我們先來看看裡面的意思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海濤法師身為顯教出家僧人,竟然弘揚男女雙修的「六字大明咒」???敬請大眾小心!

海濤法師身為顯教出家僧人,竟然弘揚男女雙修的「六字大明咒」???敬請大眾小心!
201424 18:51
為什麼要說六字大明咒是修雙身法的咒~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2091008073
-----------------------------------------------------------------------------------------------------

真心新聞網:「俺矇你把你哄」荒謬的內函──六字大明咒系列報導~
更新日期:2012/06/20     16:00
(真心新聞網採訪組台北報導)根據網路上普通的解釋,所謂「六字大明咒」中文的「譯音」是「唵嘛呢叭咪吽」六字;梵文原音則是oṃmaṇi pad me hūṃ。可以拆解分析如下:
oṃ字梵文只是個低沉音,用於咒語之前表示尊敬、祝願等等;
maṇi,義為寶珠;
padme,則是蓮花;
hum字,用於咒語或有神力之音節。
http://blog.youthwant.com.tw/fk1955/1013/657/
字面上的直譯,此咒由似乎是對「寶珠、蓮花」的讚歎,然而密教中人認為真言含有深奧秘密的語句,咒語向來都有外、內、秘密、極秘密的四種涵意,讚歎佛菩薩本誓之德只是此咒語外層字面的意思,它尚有內在的涵意,必須由密宗上師向弟子詮釋;其內在的意義,就是藏傳佛教以印度教性力派(雙身法)為根源,於是就將其修雙身法認為得以成佛的邪謬教義,順理成章的將寶珠、蓮花二物隱喻為男女性器官了。這是密教裡修學無上瑜伽的常識,國內外學者從上一個世紀就開始密集的論述它;其實藏傳佛教中有太多經續與論書,例如作為最早出現的無上瑜伽三部密續之一的《如意輪無上總持續》,就明白地解說寶珠與蓮花就是男女性器的象徵,喻為男性的寶珠輪(龜頭)、與女性的大寶蓮華(陰戶)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六字真言研究又有更深的學術化研究。例如代表性的兩篇論文,一篇是趙櫓的《藏傳佛教六字真言考釋》;趙櫓認為,六字真言原是古印度的一句祝禱詞,被婆羅門和印度教繼承下來,更為密教(佛教密宗)所吸取,其原意是「紅蓮花上的寶珠」,為「女性生殖器」和「陰蒂」的象徵。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放生應有的正確觀念及做法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今天「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談論的題目是:放生應有的正確觀念及做法。
首先,我們來說明什麼叫作「放生」。所謂放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有畜生道的眾生即將被殺害、獵捕、囚禁、煮食等等,有些還因為過度驚恐而撞得渾身是傷甚至頭破血流,也有可能即將造成還在巢穴內的小生命因為失去父母的照料而死亡;當我們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大多會很自然的生起了慈悲之心,不忍看到這些畜生道的眾生面臨被殺害的恐懼以及痛苦;所以就出手相救,讓牠們回歸到本來生存的地方,或者放到適當的處所,希望牠們繼續過著原本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放生,顯然是從不殺害畜生道的眾生或是讓眾生不畏懼所衍生出來的慈悲行為。
例如,在《梵網經》當中,世尊曾經開示說:「菩薩應該以慈悲心來進行放生這件事情。有情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就不斷的從生生世世的父母來受生,所以一切有情都應該當過我的父母,所以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眾生都是我的父母;如果殺害眾生來吃的話,就是在殺我的父母,也是殺我過去生在畜生道的身體。如果我們看到有人殺害畜生的時候,應該要想方設法來救護牠們,解除牠們的苦難;並且應該要常常教化眾生,為他們講說菩薩戒,來救度眾生。」
另外,在《優婆塞戒經》的〈五戒品〉當中,世尊也曾經對布施無畏作開示說:「一切的布施當中,布施無怖畏最為第一。」但是,世尊在這裏所說的「布施無怖畏」並不是指狹義的無畏施,指的是受持五戒。這個的道理是說,因為如果我們受持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等五戒,眾生會知道從今以後我們就不會再去惱害他們,所以能夠讓眾生離開被我們所惱害的怖畏,並且不再怖畏我們會因為酒後亂性,而對他們造作前面四種殺、盜、淫、妄等等惡業。而且,因為持不殺戒,是對所有的一切有情眾生都發起誓願,從今以後都不再去殺害任何一位有情眾生;所以,持不殺戒的功德果報,是從所有一切的有情身上都可以得到的;而一切有情眾生的數量是無量無邊的廣大,所以 世尊告訴我們,持不殺戒的功德果報也就會像這樣無量無邊的廣大。而且,持其他的四種戒,也和持不殺戒同樣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果報。